首先,我们要知道什么是高血压病?高血压病是指在静息状态下(休息5分钟以上,2次以上非同日测得的血压>=140/90mmHg可以诊断为高血压。) 动脉收缩压和/或舒张压增高(>=140/90mmHg),常伴有脂肪和糖代谢紊乱以及心、脑、肾和视网膜等器官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以器官重塑为特征的全身性疾病。
...10
2009
04
10
2009
04
高血压的诊断标准
高血压是最常见的一种慢性病,也是对人类健康威胁最大的疾病之一。据统计,全世界高血压患病人数已达6亿,据估计我国现有高血压患者约1.2亿人。由于大多数高血压病人早期多无症状,悄无声息,故高血压被医学家形象地称为“无声杀手”。
高血压的诊断
简明标准:
1998年9月29日至10月1日,第七届世界卫生组织/国际高血压联盟的高血压大会在日本召开。在这次会议上,确定了新的高血压治疗指南,明确了诊断高血压的新标准,全面提出了高血压的防治方案。
...27
2009
03
克林霉素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欣弗”就是克林霉素磷酸酯葡萄糖注射液,简称克林霉素
克林霉素为林可霉素去羟基氯代化合物。临床上主要用于厌氧菌和敏感的革兰阳性菌引起的感染。本品具神经肌肉阻断作用,可增强神经肌肉阻断药的作用,两者应避免合用.本品与抗肌无力药合用时将导致后者对骨骼肌的效果减弱,为控制重症肌无力的症状,在合用时抗肌无力药的剂量应予调整.
我所在的医院,一患者,某女,65岁,腰部因端水引起腰疼10天,加重3天,伴活动受限。有DM史3年,随机血糖11.7,自己口服“biyangtang,1颗 Qd"(不知道是什么药,没有听过。),下面是一个老师给他在门诊开的两天的液体:
氯化钠注射液 250ml×8
sig:250ml ivgtt q6h
克林霉素针 0.6g×4支
sig:1.2 ivgtt qd
B-七叶皂甙针 5mg×6支
sig:15mg ivgtt qd
25
2009
02
腰椎病出现下肢肿,当心是下肢静脉血栓
我们医院的一个护士,因为觉得腰椎不舒服,来我们科室就诊,CT显示腰椎的确有突出,并且硬膜囊受压,我们用了传统的治疗和理疗,效果不是很满意,他最先的时候就是腰部疼影响到左下肢的疼痛,跛行,因为上班长时间的站立和走动,加重了病情,出现左下肢肿胀疼, 我们以为是劳累加重了病情,治疗了5天左右,她到川医做了进一步的检查,经彩超等检查后,确诊为下肢静脉血栓,后经过溶栓治疗后,现今恢复尚可。
所以,这个了我们很大的提醒,病有时很可能是并病,意思就是同时发病。
04
2009
02
替硝唑的功效及作用
03
2009
02
耳穴治疗高脂血症
高脂血症是当今社会老年人心脑血管疾病的产生根源,从目前临床中、西医角度来看,除注意饮食结构的调整外,尚无准确有效的治疗方法。笔者在临床作耳压减肥的患者中,随意抽样发现了5例血脂(胆固醉,甘油三脂)高的患者,经过二个疗程的贴压,在不用其他药物的情况下,除体重下降外尚有明显的降低血脂的功效。现报导如下:
一、一般资料:
随检5例减肥病人,男4例,女1例。年龄分别在45-65岁之间,均为体重超过正常体20%以上的肥胖病人,经查血证实胆固醇及甘油三脂均在正常值以上,旧制单位240mg/1-300mg/L,200mg/L-900mg/L甘油三脂,病程均在1年以上。
二、治疗方法:
1.取穴:肌点,内分泌,皮质,三焦,肝脾胰胆,艇中,胃:
2.操作:先将耳廓皮肤用75%的酒精棉球消毒,取0.5×0.5cm方型胶布,中心粘王不留行籽,对准上穴贴压,用手轻轻按压片刻,每次贴压双耳穴位,每10次为一疗程,每隔3日换豆一次,并嘱患者每日轻轻按压耳豆3次,每次3分钟。
三、治疗结果:
5例病人经2个疗程耳豆按压除体重减少3-5kg外,胆固醇及甘油三脂指数平均降低20-400mg/L不等,有效率100%。
四、典型病例:
孙××,男,58岁,初诊日期1991年4月12日,由体检中查出甘油三脂935mg/L(旧制),胆固醇250mg/L(旧制),腹部肥胖,体重超值。用上述穴位耳豆贴压2个疗程20次后,甘油三脂490mg/L,胆固醇205mg/L。
五、小结:
高脂血症是西医病名,有原发与继发二种,究其中医病机不外肝肾阴虚及痰湿血瘀二种情况:
1.肝肾阴虚而致阴精的储存、分布和使用受到制约,脂质代谢紊乱,而致血液中的脂蛋白含量高于正常。
2.痰湿血瘀,是由于脾主湿,为生痰之源,中焦脾胃失调多生痰湿,故有“肥人多痰湿”之说,脾运失常致肝胆疏泄,大小肠传导功能失常,物质代谢紊乱积蓄于体内转化为脂液而为高脂血症。
耳穴压豆(耳压法)作为针灸学的一门独立的分支学科,通过刺激耳廓的相应穴位来调整经络,通调脏腑,疏通气血而使脏腑和各器官的功能活动得到改善,代谢及内分泌得到调整,从而使血脂降低,这是一种极为简便易行的好方法,有待继续观察总结推广。
03
2009
02
颈腰椎病用灸法的治疗
金丹灸治疗颈腰痛及其机理探讨 |
|
金安 中国长春白求恩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学院骨科 130021
金丹灸疗法是中国大陆名医骨伤专家金惠生教授研制秘方中,提出的一种新型药物灸法。在他30多年治疗风湿痛、颈腰痛和骨质增生等疾病的临床实践与研究中,曾发表过多篇论文报告证明金丹灸疗法是一种施灸简便,无痛、无瘢痕、安全、有效的新灸法。笔者从1991年至1996年应用金丹灸疗法治疗因风湿病或慢性软组织损伤等所引起的颈肩痛和腰腿痛312例,收到满意的疗效,其总有效率达95%。本文根据这一临床研究,作一简介,并对金丹灸法的机理探讨如下: 一、金丹灸的备制与施灸方法
取斑蝥12.5、麝香0.5、雄黄1.25,共为细末。以适量峰蜜调制成中成药的丸剂形态,即成为金丹灸剂,将它置于小塑料盒内备用。临时用再将它制成小丹粒。
1、斑蝥(Cantharis),别名花斑蝥,为芫青科地胆属昆虫。其主要成份为斑蝥素(Canthariaum, C10H12O4)它位于斑蝥虫的生殖器内。斑蝥内仅含有0.7-1.0%的斑蝥素。主要利用它的发泡性能。 2、麝香(Musk, Moschus),为鹿科动物雄麝脐下香囊内的干燥分泌物。有通经活络、活血散结和驱风止痛功效。 3、雄黄(Realgar, As2S3),为三硫化二砷,具有刺激性和解毒功能。 4、蜂蜜(Honey) 具有解毒、止痛及赋形作用。 (三)金丹灸的命名:按灸疗法的概念是,凡引起穴位皮肤灼烧或发泡的物质,对疾病起到“外惹内效”之功,即为“灸”。由于本疗法是通过在选定的穴位上,贴用上述丹粒产生典型小灸泡后,起到有效的止痛和治疗作用,故命名为金丹灸。它属于一种新型药灸。
(1)首选足太阳膀胱经穴:三焦俞、肾俞、大肠俞、气海俞、关元俞等穴:(2)邻近病变区的穴位或阿是穴:(3)循经或异经取穴,常取委中、承山、腰俞、志室、风市、阳陵泉、犊鼻、足三里、肩井、肩髁等:(4)耳廓反应点及反应区。 2、施灸方法 在明确诊断后,首先选好压痛点,或疼痛区相应的穴位,用拇指甲在穴位上压出一十字痕迹,作为标志。从上述备妥的金丹灸剂中,取一仁丹粒大小的丹剂,置于2.5cm平方的胶布中央,贴在选定的穴位上。每次施灸以1-3个穴位为宜,以后每间隔5-7日另取邻近穴位第二次或第三次灸治。施灸后应告诉病人自己揭去丹灸的时间。成人四肢和躯干施灸时,通常是在24小时后揭去:在儿童或成人颜面部只需8-10小时:也可贴灸2-3天后揭去。当揭去丹灸时,在穴位上可见有“水痘样”灸泡形成,不痛,有时略有痒感。该灸泡经5-7天可自行吸收、表皮脱落、无斑痕,仅有暂时性轻度色素沉着。病人自行揭去贴灸后,应当用创可贴或酒精棉片粘贴保护,以防搔破或感染。
1、可行耳灸:耳针疗法已普遍应用,但耳灸尚未见报导。由于耳部经穴很小及其解剖学特点,行一般艾灸是不适宜的。笔者在耳穴上行金丹灸(耳灸)是简而易行的。取穴原则同耳针,只是贴的丹粒如小米粒大小。 2、金丹灸的保健作用:过去人们常在足三里穴施行艾灸,以图预防疾病和自我保健。甚至主张:“若要安,三里常不干”,这种灸疮有造成严重感染的可能。由于金丹灸可形成定型小灸泡,不易感染,而且携带方便和贴灸简而易行,故用金丹灸足三里,行自我保健和预防疾病,是一种好方法。 二、临床资料 笔者1991年1月至1996年12月应用金丹灸治疗腰痛和颈痛等301例。其中男性189例,女性112例。年龄在14-65岁之间,平均年龄42岁。本组腰腿痛及颈肩痛的主要病因为风湿痛(肌纤维性组织炎),慢性软组织损伤及神经痛等,特别是有局限性压痛点的病人。
1、疗效标准:(1)优:症状和体征完全消失,恢复原来工作:(2)良、症状和体征基本消失,恢复原来工作:(3)可:症状减轻,无明显体征,可坚持原来工作或调转轻工作:(4)无效:症状和体征均无明显改善,仍在休息或治疗中。 2、本组疗效:优181例,占60%:良:60例,占20%:可45例,占15%:无效15例,占5%。本组优良率为81.8%,而总有效率为96.2%。
例1、男,30岁。主诉腰酸痛2年,时轻时重,与气候变化有关。近半年加重,腰部活动受限,腰前屈或夜间翻身时疼痛加重。曾针刺疗法30余次,蜡疗10次,内服中药及其它理疗等均无效。脊柱正直,椎旁肌略紧张,腰部活动范围缩小,活动时疼痛,腰部两侧有局限性压痛点,直腿抬高试验阴性,双下肢知觉和反向正常。诊断:腰肌纤维组织炎。于两侧肾俞和阳陵泉贴金丹灸,次日来诊,灸处起泡,上述症状显著减轻,间隔5-7日又施灸2次痊愈。 例2、男,35岁。主诉夜间左肩受凉后疼痛,活动受限2天。左肩外形正常,无红肿及肌萎缩,左岗上肌中点有局限性压痛,左肩活动痛明显,无摩擦音,肩部活动范围正常。诊断:左肩肌风湿症。于左肩井穴贴金丹灸,次日上述症状完全消失。揭去丹灸后,见穴位上出现一小豆大微黄小水泡,5天后灸泡呈表皮样脱落,以后症状未复发。 例3、男,48岁。主诉左胸前区疼痛一个月,呈阵发性,时轻时重,有时疼痛与呼吸运动有关,无外伤史。除了左第六肋间近胸骨缘处有局限性压痛外,未见其它异常。诊断:肋间神经痛。取阿是穴位金丹灸,次日症状完全消失,至今未复发。 例4、女,46岁。腰与右腿痛3个月,无诱因。腰平直,活动自如,椎旁肌不紧张,腰骶关节与环跳穴有压痛,直腿抬高试验阴性,腰椎X线片未见异常。诊断:坐骨神经痛。在耳部坐骨神经穴,行金丹灸2次后痊愈。 例5、女,32岁。过劳后,左前臂桡侧近腕部肿痛,不敢活动三天。局部肿胀,皮肤色正常,局部有明显压痛和捻发音,手与腕活动正常。诊断:左前臂创伤性腱鞘炎。于阿是穴行金丹炙,次日肿痛的捻发音均见轻。局部有灸泡形成,一周后痊愈。 三、讨论 金丹灸疗法是金惠生教授经30多年致力于颈肩腰腿痛的临床与研究,首创的一种中药灸法。他从1958年开始研创,并以“斑蝥丹灸”命名应用于临床,曾治疗140例风湿痛等疾病,收到了令人鼓舞的疗效。于1959年8月在长春召开《“吉林省针灸学术座谈会”》上报告了这种新灸法,受到与会者好评及省卫生厅的重视。此后金教授曾发表过多篇论文报告,并通过长年的临床实践与研究,提出了该灸法三组中药配方(方一、方二、方三)。总称为金丹灸疗法。本文采用金丹灸(方二)疗法。金氏基于39年间,治疗3800余病例的临床与研究,证明金丹灸疗法是一种施灸简易、无痛、无瘢痕、安全和有效的。 笔者仅就金丹灸疗法治病机理作一补充性探讨如下: 金惠立教授早年对该治疗机理的认识,是从神经论和经络论观点出发,他认为:金丹灸在穴位上最初是起到一种“微面积的化学性烧伤刺激”,首先能温经通络,调整和改善局部微循环。当在穴位上灸泡形成时,则有活血散结和止痛功效。该灸泡的性质是一种人工的浆液性无菌性炎症,也是引起机体全身反应的局部表现:同时灸泡本身也是一种“治疗性刺激灶”,在穴位下继续发挥灸治作用。其治病机理是通过神经体液(神经、内分泌、免疫)调控系统和经络系统功能。 由于肌肉风湿、劳损和其它慢性损伤,主要是因风、寒、湿、伤所致气血不畅,肌筋失养,闭阻。这种局部的气滞血淤,相当于局部微循环功能失调,以致造成局部微循环栓塞、水肿、炎性反应,进而形成局限性粘连和瘢痕化,这种一系列的“闭塞”,则形成“不通则痛”的痹症之一。而金丹灸正是针对这种非特异性无菌炎症的病理特点,则“以炎消炎(以毒攻毒)”。通过调整和改善局部微循环,促进炎性反应吸收、松解粘连和软化瘢痕:并激起全身修复性和免疫性防卫反应,扶正祛邪。这样,使临近或远隔的组织、器官或系统,亢进了的机能得以缓解,低下了的机能得以转佳:兴奋的状态受到抑制,抑制的状态得以兴奋,从而调整了阴阳平衡,使病理过程转化为正常的生理平衡状态,从而达到治病止痛的力效。 笔者基于上述应用金丹灸治疗颈肩腰腿的临床研究,认为经络论与神经论是同源的和相通的,并提出金丹灸治疗的两个基本论点如下: 经络泡的皮部理论 一、经络系统是由经脉和络脉组成。其中,经脉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及附属于十二经脉的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和十二皮部,十二皮部是经络系统在皮肤上的分布,即十二经脉机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也是络脉之气散布所在。正如《素问.皮部论篇》所讲:“凡十二经脉者,皮之部也”。十二皮部的分布区域,是以十二经脉在体表分布范围为依据的,每一皮部分布区域,正是该经的经脉和络脉循行所在之处,故皮肤是呈片状分布。(图略)。皮肤居于人体最表层,具有重要的生理和免疫功能,是机体卫外的屏障。皮部依赖十二经脉及其络脉运行的气血所濡养,尤其是卫气的温煦与周密。十二皮部又保护了十二经脉及其络脉,也保护了躯体内部各种器官和脏腑,随时将来自体外环境的各种刺激信息传递给体内,并针对外界变化,通过经络系统的整体系列的协调反应和生物自控功能,来维持正常动态的生理平衡状态。所以皮部具有保卫机体,抗御外邪“卫外而护内”的重要作用。 《素问·皮部论篇》讲:“皮者脉之部也,邪客于皮则腠理开,开则邪客于络脉,络脉满则注于经脉,经脉满则入舍于腑脏也,故皮者有分部,不与而生大病也”。如此,皮Õ 络Õ 经Õ 腑Õ 脏,成为疾病传变的层次:脏腑、经络的病变也反应到皮部。也就是说:当人体卫外功能失常时,病邪可以通过皮肤深入络脉、经脉以至腑脏:反之,当人体内脏有病时,也可通过经脉、经脉反应于体表皮部。这种“皮部与内脏相关论”在中国中医药学中,成为诊断、治疗、预防疾病等方面的重要理论之一。金丹灸的治疗机理,正是建立在上述“皮部与脏腑相关论”的理论基础上。 在临床上根据辩证施治的原则,将金丹灸贴在病人皮肤所选定的穴位上,通过丹粒药物化学性刺激和灸泡形成后灸泡本身的持续性刺激,首先激活皮部中络脉,进而入经脉和腑脏,通过如此经络功能(皮部与内脏相论),即人体整体系列协调反应的生物自控机制,来达到防病和治病的目的。所以金丹灸不仅可治疗躯体某一局部疼痛和相关病症,同时也可治疗躯体内部脏腑和器官的相关疾病。金丹灸的主要作用有:温络通经、祛风散寒、行气活血、散痛消肿和解痉止痛。 二、神经论的“灸泡治疗性刺激灶”说本身,是属于一种“治疗性刺激灶”,这种刺激灶通过局部微循环的改变和神经反射“由表及里”的神经论机制,来达到止痛和治疗的灸法效应。施灸时,将金丹灸贴在皮肤的一定穴位上,该丹粒对皮肤首先起到一种缓渐性无痛的“微面积化学性药物刺激,这种刺激开始作用于皮肤表层游离神经末稍的化学感受器上,通过神经反射作用引起局部微循环的改变,包括局部血管、血液、结缔组织的变化。先从100um的小血管收缩开始,然后是20-30um的细动脉血管运动变化和血管口径的变化。接着以静脉为中心发生通透性亢进。收缩的小动脉失去紧张性,开始扩张,细小静脉、集合毛细血管也扩张:随后白细胞向血管外移行和血浆外渗,从而使上皮角化层分离形成小灸泡。另方面邻近微血管内血流变缓,或短期停滞和红细胞凝集。接着是组织重建修复期,直到局部微循环恢复正常,灸泡中内液吸收和表皮脱落为止。这种灸泡的形成时间,约8-24小时左右,灸泡存在持续7-10天左右自行吸收。从上述金丹灸刺激通过神经反射和局部微循环的改变、灸泡形成和灸泡自然吸收的全过程,我们认为金丹灸是一种定点定形的,微面积的人工无菌性炎症刺激疗法,也是一种激起人体防御反应的免疫疗法。它开始在灸治的穴位皮肤上,起着一药物化学刺激作用:在灸泡形成的同时,灸泡本身又起到一种“治疗性刺激灶”作用,该灸泡的产生与存在期间内,它通过神经反射与调整自控机制,一直发挥灸疗法的效应。但是,金丹灸疗法比通用的艾灸疗法的刺激性温和、缓慢(灸泡形成期),而且持续发挥灸治效应长达1周以上。我们正是利用这种灸泡的人工微面积的定点、定形的浆液渗出性炎性反应(防御反应),作为“治疗性刺激灶”,通过整个神经系统生物自控机制,以及全身性防御免疫功能,来达到治病和防病作用。这种金丹灸的灸泡――“治疗性刺激灶”,不仅可治疗体表和躯体的局部病痛,也可治疗皮肤与相关的内脏疾病。由于内脏疾病往往引起体表皮肤某部位发生疼痛或痛觉过敏,这种现象称为牵涉痛。目前普遍认为:支配牵涉痛的皮肤区与患者内脏的传入神经纤维起自相的脊髓节段,内脏和皮肤的某一级传入神经元会聚在脊髓后角的第二级神经元,然后上达丘脑和皮质(图9-4),由于大脑皮质习惯于识别来自体表的刺激,因而产生类似来自皮肤的痛觉。金丹灸疗法也是利用了这种皮肤与内脏相关痛的神经论机理,在皮肤疼敏感点或压痛点(即“以痛为腧”、阿是穴)上,施行灸治,不仅可治疗局部疼痛病症,也能治疗皮肤与内脏相点的脊髓同节段所属的内脏病症。所以金丹灸疗法的上述的“神经论的灸泡治疗性刺激灶”说,不是一种单纯的刺激疗法,而是通过“针必得气,灸必发”的“灸泡治疗灶”来激发整个神经系统的生物自控机制,增强人体免疫和内分泌等防御功能和促进组织修复等作用(神经-内分泌-免疫),来达到止痛、治病和防病之功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