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2010
04

董氏掌诊

  董氏掌诊及其相关应用

  "董氏掌诊"氏正确的诊断,并对症施针,即有良好的效果。在诊断上除了四诊八纲外,"董氏掌诊"也是一种重要的诊断方法,然后考虑应在那些穴位下针,或在穴位附近是否有反应现象,而用三棱针,灵活应用,即有良好效果。  

  说明:

  1、察看掌上浮起之静脉管(筋脉),色青者主寒、主虚;青黑愈甚,病则愈重。颜色红、紫红主热、主发炎。

  2、呈青色之诊为多,多青多病,多黑久痹。

...
11
2010
04

董氏奇穴治疗痔疮

  董氏奇穴治疗痔疮常用的处方有下列两种:
  处方1:针其门、其角及其正三穴。
  穴位:其门穴手背,在桡骨上缘、手腕横纹正中央上二寸靠内侧一寸处;其角穴在其门穴直上二寸;其正穴在其角穴直上二寸。
  主治:痔疮痛,痔疮出血,大便脱肛(另可治子宫炎、卵巢炎、腹膜炎、尿道炎、膀胱炎)。
  针刺法:直刺无效,应斜刺,由桡骨上缘以十五度向外斜刺一寸半。  

  处方2 刺上、下俞穴、双奇、正阳、三权、三灵、三弼、木枝、木陵、火灵等穴
...

11
2010
04

面瘫的针灸治疗

董氏奇穴针灸临证,尤重整体观念,任何疾病的治疗,均主张整体着眼,局部着手(传统针灸亦是如此)。特别讲究在治疗的每一个环节下足功夫:最特效的穴位、形神兼调的针法、最佳的治疗时机,以期最大限度、最快速地激发调动整体的潜能,最定向最集中地冲击病灶,消除局部的疾患。在每一个环节上,都有切实可行的方法应对,可操作性强。
 应金针渡世君要求,谈一下恩师杨维杰先生运用董氏奇穴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经验,仅供参考—— 

原则:1、针灸早期介入,最好是刚发病即针灸。
...

11
2010
04

子宫肌瘤的针灸治疗

  子宫肌瘤治处方:

  1.还巢穴、姐妹三穴

  2.在重子穴、重仙穴直线上点刺出血有效。

  3.妇科穴甚效,配还巢更佳。

  4.内踝至三阴交之间点刺出血有效。

  杨师公分析讲肌瘤超过6公分的话较难治。如果针、药连用就效佳。 杨师公书上讲“对于子宫肌瘤常用的处方以桂枝伏苓丸加软坚散结药为多。” 以上都是在杨维杰最新2006年版《董氏奇穴讲座-治疗学》上内容。

11
2010
04

美容药酒

  美容药酒系列之

  1.玉液酒:[制备方法] 以猪脂、白蜜浸滴花烧酒中,封浸一月。[用法用量] 每日温服三次。  [功能主治] 温润补肺,泽肌肤、美毛发,治老年久嗽。  [药物组成] 猪脂 白蜜。

  2治疗.发落酒--又名“石灰酒”:[药物组成]石灰三升。[功能主治]生发,治发落,服七日落止。百日服之终身不落。  

  [用法用量]温服一合,常令酒气相接。

  [制备方法]石灰三升,水拌令湿、炒令极焦,停冷,用生绢贮之,用酒三升渍之,密封,冬季二七日,春秋季七日取酒。

...
11
2010
04

高血压的药浴方

  治疗高血压两方

  ①取夏枯草30g,钩藤、菊花各20g ,桑叶15g ,煎水浴足,每日1~2次,每次10~15分钟;

  ②取钩藤20g煎碎,布包冰片少许,于每日晨起和晚睡前放入木盆内,加热水浴脚。每次30~45分钟,10日为一疗程。

11
2010
04

足癣的药浴方

  治疗足癣配方两则
  ①木瓜30g、甘草30g水煎取汁,待温后足浴5~10分钟,每日2次,每天1剂,连续5~10天;

  ②丁香15g、苦参、大黄、明矾、地肤子各30g、黄柏、地榆各20g水煎取汁,而后待药液温后洗足,每次10~15分钟,每日5~6次,每日一剂。
 

11
2010
04

婴儿药浴的配方

  药浴即是用药物洗澡,其中包括直接用药水浸泡洗澡,或用煮药物之热气熏蒸。药浴是古老而又能体现中医特色的强身治病又美容的方法。它是籍浴水对局部的刺激作用和药力作用,使腠理疏通,气血通畅,从而达到美颜悦色的目的。

  1.桃叶浴: 叶来防治痱子是一种古老的偏方。具体方法是,将桃叶阴干后盛于袋中,使用时取50克泡在热水里给孩子们洗澡,可以预防痱子的发生。如果长痱子的情况严重,用桃叶熬成汁掺到洗澡水中,或者直接用来涂抹患处,效果更佳。熬桃叶汁时,其比例是:桃叶100克加水1000毫升。将其煎熬到只剩一半水量即可。由于桃叶中含有丹宁成分,可使痱子迅速消散,并起到解毒消炎、止痛止痒的作用。

...
11
2010
04

梨状肌紧张试验检查方法

状肌紧张试验的具体操作方法是:检查者握住患者小腿下端,在患者屈膝90度时,使髋关节内旋,使得梨状肌紧张,此时若出现沿大腿后侧至小腿后外侧的放射性疼痛即是阳性反应。

11
2010
04

梨状肌综合征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区别(图)

  梨状肌肉纤维发自第2、3、4骶椎椎体前面,向外集中穿坐骨大孔进入臀部,而是止于股骨大转子上缘的后部。

  梨状肌并非全部将坐骨大孔占满,将其分为梨状肌上、下孔。梨状肌上孔介于坐骨大切迹和梨状肌之间,有臀上神经和血管通过;梨状肌下孔在梨状肌之下,坐骨棘和骶棘韧带之上,有臀下神经、坐骨神经和血管等通过梨状肌坐骨神经一般经梨状肌下缘穿出坐骨大孔离开骨盆,约占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