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2010
03

老子的养生之道

  黄应丽很喜欢老子,觉得老子是一个很了不起的人物,所以对老子的养生知道也喜欢研究。

  老子的介绍:(约前600-前500):春秋道家创始人, 名李耳,楚国苦县(河南鹿邑)人,著《道德经》。《庄子》称他为老聃,视为前辈。秦汉之际成书的《礼记》中《曾子问》篇也把老子视为与孔子同时代的知礼守礼的长者。《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大体上把老子描写为道家,其中搀入老莱子和太史儋两个名字。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解释说,“于周则老子”,“于楚老莱子”,可见老子和老莱子是两人。至于太史儋,司马迁说:自老子死后百二十九年,有周太史儋见秦献公云云。清代到近代学者汪中、梁启超等把老子世系同太史儋联系起来研究,认为老子就是太史儋,也有学者认为可能“老”是老子的姓或氏,其名为聃,故称老聃。

老子是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哲学家、思想家,他对养生,特别是养生哲学,提出了不少宝贵的见解,并身体力行,对后世医学、养生学、哲学、气功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他的养生哲学后来被中国道家养生派几乎全部继承下来,并将其奉为道教的开山鼻祖。

老子的思想,包括养生哲学,都记录在《老子》一书中,深为后世养生家、道家所重视。在1973年长沙汉墓出土的文物中,发现<老子>的两种抄本,这说明远在两千多年前的汉代,人死后还要陪葬《老子》抄本,可见古人是多么推崇他。

老子的养生哲学:

    清心寡欲

  养生家历来认为,要健康长寿,除了身体外,精神也要健康。如明代养生家高濂说:  “夫人只知养形,不知养神,只知爱身,不知爱神,殊不知形者载神之车也,神去人即死,车败马即奔也。”这句话的大意就是,人们只知道保养身体,不知道保养精神,只知道爱护身体,不知道爱护精神,殊不知身体好像载有精神的车一样,精神一去,人就死了,车若是坏了,马也就跑了。由此看来,要健康长寿,既要讲究饮食、睡眠、生活环境等物质条件,也要重视人的思想和情绪等精神条件,两者缺一不可。老子对精神条件阐述极详、极深。他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这就是说,灾祸莫过于不知足,罪过莫过于贪得无厌。人若是见什么就想要什么,那就要罪祸临头了。

为什么会这样呢?他又说:“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这句话的意思是,虚荣和生命,哪个更亲切?生命和财产,哪个更重要?获得和丧失,哪个更有害?因此,过分贪爱,必造成更大的破费,贮藏得愈多,也必然损耗得愈多。这句话的中心意思就是你要得到什么,就要付出一定的代价,贪得无厌必然会使人精力消耗过度,从而有损健康。

老子一再强调要“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意即要外表单纯,内心淳朴,减少私心,降低欲望。他又说要“不责难得之物”,即不要看重稀有的商品,而要“为而不争”,即做什么事都不要和别人争夺,以免造成精神紧张,危害身体。

  强调守中

老子说“多言致穷,不如守中”,意即言多必行不通,还不如保持适中。他还说“飘风不终期,骤雨不终日”,意即狂风不可能一直刮,暴雨不可能不停地下,所以还是守中好。

老子认为应该“去甚,去奢,去泰”,意即应该去掉那些极端的、奢侈的和过分的东西。他要求做到“方而不剖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意即要做到方正而不显得生硬勉强,有棱边而不至于把人划伤。正直而不至于无所顾忌,明亮而没有刺眼的光芒。这就是说,做任何事都不要过,这样自己才不受损失。

不这样做会怎么样呢?他说“强梁者不得其死”,意即强暴的人不得好死。又说“致数与,不”,意即追求过多的荣誉反而没有荣誉了。所以,他认为最好是“不欲如玉,珞珞如石”,即最好既不想做什么高贵的美玉,也不做下贱的石头。

  尊以养生

老子在阐述其政治、哲学见解的同时,也对“静以养生”做了细微而深刻的描述。例如,老子说:“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日静。”这句话的意思是:尽量使心灵虚寂,要切实坚守清静;万物都在生长发展,我观察它们的循环往复,事物尽管变化纷纭,最后都各自回到它们的出发点,回到出发点,叫做“静”。这成了后世养生家们经常引用的最古老、最经典的养生格言,也为健身气功习练者在练功过程中如何达到松静自然的要求,提供了很好的指导作用。

 从老子的不少论述来看,他是把气功锻炼作为悟“道”的重要方法来看待的。他说:“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微。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句话的大意是人经常可以从无形处看到万物的微妙,经常从有形处看到万物的终极,这两者各不同,实出一源,都很深远,极远极深,它是一切微妙的总门。可是,怎样才能观察到这些奥妙呢?也就是只有“抟气致柔”和“涤除玄览”,才能做到。用气功的术语来说,就是只有做到意守丹田,静到妙处,才可以看到“道”的终极变化,领悟“道”的玄妙莫测。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健身气功已发展成一门独立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不再以追求“成仙得道”为目的,但我们仍可以从先贤的论述中批判地汲取有益的营养。

此外,《老子》中还有一些内容直接涉及气功锻炼的具体方法。例如,他说:“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意思就是说,练功应当消除杂念,意守腹部,削弱欲望,强健筋骨。同时强调要“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意思就是练功时要排除杂念及外界的干扰,不露锋芒,超脱纠纷,以静养生。这可以说是健身气功排除杂念、引导入静最古老的诀窍,具体地讲,就是练功时要加强腹式呼吸的锻炼,可以更好地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

综合上述可见,老子在其著作中强调,要养生长寿,就要习静。他的这种见解,也被中国历代养生家甚至道家、儒家继承下来,如庄子、抱朴子、孙思邈甚至苏东坡、白居易、陆游等大文学家都曾身体力行,并且在他们的著述中都有类似的记载留传于世。所以,老子不仅是大哲学家、思想家,而且也是大养生家。

老子是一位了不起的政治家思想家,一直得到后人祟拜,而他出关的故事留传至今。相传,老子看到周王朝越来越衰弱,决定出走到秦国去,到西域去,这就得经过函谷关。另外一种说法是大散关。函谷关大概原来在今天的河南灵宝县,后来关口移到了今天的河南新安县。这里两山对峙,中间一条小路,因为路在山谷中,又深又险要,好像在函子里一样,所以取名为函谷关。

     守关的长官是尹喜,称关令尹喜。这一天他正站在城关上了望着,只见关谷中有一团紫气从东方冉冉飘移过来。关令尹喜是一个修养与学识极其高深的人。他一看到这种气象,心里一顿,这是有圣人来了!只有圣人来才会有这样的云气,今天一定有圣人要经过我的城关了,不知是哪一位。不多一会儿,就见到一位风骨非凡、仙风道骨的人,骑着一头青牛慢慢向关口行来。竟然是老子!关令尹喜知道他要远走高飞了,就一定要让这位当代最著名的思想家留下他的智慧来,于是缠着他,要他写一点著作,作为放他出关的条件。

    老子当然是不太愿意的,但是不答应关令尹喜,是不会放他过关的,他不给你护照签证啊!老子没办法,于是只得答应条件。另外,老子答应他还有一个原因。《史记集解》有材料说,关令尹喜“善内学星宿”,所以他能看天象,看星宿,看云气,看到一团紫气飘来便知是圣人来了。我们就是看到这团紫气也解读不出来嘛。据说关令尹喜自己也有著作,名《关令子》。老子也佩服这位“服精华,隐德行仁”的大智者,“亦知其奇怪”,所以有一种得遇知音的感觉,这就为他著书了,能为知音著述不亦乐乎?

     那时老子沉思默想,将他的智慧一个字一个字地写在了简牍上,先写了上篇,又接着写了下篇,据说写了几天。写完了一数,共有五千来字,取名为《道德经》,上篇叫《道经》,下篇叫《德经》,又分成八十一章。于是一部“五千言”的惊天动地的伟大著作诞生了!据说,关令尹喜读到这样美妙的著作,深深地陶醉了,被吸引了。他对老子说:“读了您的著作啊,我再也不想当这个边境官了,我要跟您一起出走了。”老子莞尔一笑,同意了。据说,关令尹喜真的跟着老子出走了,后来还有人看到他们两人一起在西域流沙那儿呢,而且都活了好长好长的岁数!

     老子出关一直被人们津津乐道地传说着,演绎着。鲁迅先生也对此发生过兴趣,还专门创作了故事新编《老子出关》,还与别人打了一点笔墨仗。另外,老子出关中的“紫气东来”也成了中国文化中的一个基因,帝王之家将“紫气”当作吉祥、祥瑞,你看生个孩子如果紫气满室,古人认为这孩子必定大有出息。老百姓之家也把“紫气”当作吉祥的象征,于是把“紫气东来”这些字写在大门上等等。先民还认为,哪个地方有宝物,哪个地方就会在上空出现紫气。

 有趣的是老子骑坐的“青牛”也成了道教文化中的一个著名的意象,青牛后来成了神仙道士的坐骑了。到后来,“青牛”也成了老子的代名词了,老子又被称为“青牛师”、“青牛翁”等。这青牛还被老子家乡的百姓看作是神牛,说老子当初出关是乘这青牛飞过去的,并且又有一段美妙的传说。

« 上一篇下一篇 »

相关文章:

孙思邈养生保健养生功法  (2015-3-28 14:51:20)

十二段动功动作  (2014-12-8 11:37:7)

十二段动功动作  (2014-12-8 11:37:7)

2013年1月回西安之印象  (2013-2-3 22:56:52)

孙思邈的耳目聪明养生功  (2012-7-15 19:33:5)

陈盛甫亲传易筋经练法   (2012-2-22 21:54:36)

对气功的一点点认识  (2012-2-22 21:45:5)

灵剑子的子午导引法  (2012-2-22 21:23:45)

日光浴的最佳时间  (2012-1-30 11:48:33)

道家养生气功的代表人物有哪些?  (2012-1-30 11:3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