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蓟(刺蓟):泛称大蓟、小蓟。因叶皆有刺,故称。
【别名】:大蓟、刺蓟、刺儿菜、刺角菜。大蓟、刺蓟、刺儿菜、刺角菜。
【基源】:菊科植物蓟的乾燥根。菊科植物蓟的干燥根。
【性味】:味甘,性凉温。味甘,性凉温。
宋 晁补之 《收麦呈王松龄秀才》诗:“东山刺蓟深一尺,负郭家近饶盘餐。”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四·大蓟小蓟》﹝释名﹞:“虎蓟、马蓟、猫蓟、刺蓟、山牛蒡、鸡头草、千针草、野红花: 弘景 曰:‘大蓟是虎蓟,小蓟是猫蓟,叶并多刺,相似。田野甚多,方药少用。’”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四·大蓟小蓟》﹝附方﹞:“心热吐血,口乾。用刺蓟叶及根,捣绞取汁,每顿服二小盏(《圣惠方》)。”
【归经】:入肝、脾二经。入肝、脾二经。
【功效】:破血行瘀,凉血止血,怯痰消肿,保精养血,退热补虚,坐补诸经之血。
【主治】:吐血,衄血,尿血,崩中下血,创伤出血,疮毒痈肿。
【应用】:局部血管收缩有止血作用,因能使凝血时间和凝血局部血管收缩有止血作用,且能降低麻醉时的血压,消炎利尿而散肿痛。元时间缩短,消炎利尿而散肿痛。
【用量】:0.5~2.0公克。
【禁忌】:脾胃虚寒无瘀者忌用。
【功能】:皆能破血下气,行而带补。
【主治】:治吐、肠痈,女子赤白浊安胎。
如在野外遇到刀割手或其它部位出现流血时,取刺蓟叶片揉烂以汁水滴于伤口并敷于其上,镇疼止血,效果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