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2013
11

中国肥胖伴糖调节异常人群的特征

2013年5月3日至5日,第九届“北大糖尿病论坛”如期在北京成功举办。围绕“肥胖与糖尿病新解”的主题,在5月4日上午的 “肥胖与糖代谢异常”专场中,来自上海市糖尿病临床医学中心主任、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院长贾伟平教授报告了“肥胖合并糖调节异常人群的特征——基于人群流行病学研究”。

贾伟平教授
图1 贾伟平教授
 
  肥胖导致严重的健康威胁

  中国成人中,超重人群达2.66亿(占人口总数27.8%),肥胖人群达5300万(占人口总数5.5%)。肥胖会导致严重的健康威胁,超重、肥胖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及死亡率率均密切相关。基于中国人群研究发现,与正常体重相比,超重和肥胖增加冠心病与脑卒中的发生风险约70%~100%。同样发现超重与肥胖患者脑中风的病死率亦显著增加(男性:增加 23%~51%,女性:增加 15%~49%)。中国成年人体重与死亡率的关系研究发现:相对于正常体重者,BMI<18.5、27.0~29.9和≥30.0kg/m2组的全因死亡的相对危险度分别增加了65%、15%和29%。

  我国腹型肥胖患病率较高

  中国成人腹型肥胖的患病率较高,2007年-2008年人群调查资料显示,我国腹型肥胖总患病率为27.1%,其中男性为29.0%,女性为25.2%;城市为30%,农村为24.7%;男性、女性腹型肥胖及超重与肥胖的患病率均随年龄的增加而升高,且存在性别、城乡差异。与20~29岁年龄组相比,70岁及以上老年人腹型肥胖的患病率男性增加约2倍,女性增加约5.8倍。

  中国人群体脂参数的十年变化

  对比1998年~2001年和2007年~2008年两组人群调查资料,男性BMI平均值由23.7±3.4kg/m2上升至24.2±3.3kg/m2,腰围均值由82.3±9.9cm上升至84.9±9.3cm,女性腰围均值由76.9±10.0cm上升至8.2±9.2cm。超重、肥胖患病率十年来均有所升高,其中,腹型肥胖患病率由15.4%上升至19.8%(见下图)。

我国超重、肥胖患病率的十年变化
图2 我国超重、肥胖患病率的十年变化
 
  中国肥胖伴糖调节异常人群的特征

  对肥胖伴糖调节异常的中国人的特征研究发现,无论是总人群,肥胖或非肥胖人群,空腹血糖受损(IFG)患病比例随着年龄增大逐渐减少;而糖耐量受损(IGT)、同时空腹血糖受损和糖耐量受损复合性糖耐量受损(CGI)患病比例则随年龄增大逐渐增加。

  对上海社区人群进行的平均7.8年的随访研究亦见到在年龄、腹型肥胖、糖尿病前期、高血压、血脂异常等诸多因素中,除糖尿病前期外,腹型肥胖可以预测糖尿病的发生。基线糖耐量正常(NGT)人群中,腹型肥胖患者与非腹型肥胖人群相比,糖调节受损(IGR)、糖尿病(DM)发病率显著升高约1-2倍。基线IGR人群中,腹型肥胖患者与非腹型肥胖人群相比,糖尿病发病率升高50%,但尚未见统计学差异。2007-2008年全国调查资料显示在相同标准差(SD)的增量下,腰围增加对糖尿病患病风险的增加高于BMI,而BMI的增加对高血压患病风险的增加高于腰围,腰围与BMI增加对血脂异常的影响尚未见显著性差异。总体上,无论NGT、IFG、IGT和CGI人群,肥胖均可使其基础胰岛素分泌增加、一相胰岛素分泌增加、晚期胰岛素分泌增加、肝胰岛素抵抗加重及外周胰岛素敏感性降低。

  最后,贾伟平教授总结到,中国人超重患病率为31%,肥胖为12%,而腹型肥胖达27%。 腹型肥胖是独立于IGR的预测糖尿病发病的因素,糖尿病发病风险上升3-4倍;IGR伴腹型肥胖人群的高血压,血脂紊乱可增60%。肥胖伴糖调节异常人群的特征可以总结为腹型肥胖,如果表现为胰岛素分泌下降,以非腹型肥胖者为著,如果表现为胰岛素敏感性下降,则以腹型肥胖者为著。

  贾伟平教授强调,腹型肥胖是糖尿病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是非腹型肥胖的2.24倍。如果再不重视肥胖的控制,我国的糖尿病发病特点就和美国没什么区别了。美国糖尿病人主要是以肥胖糖尿病人为主,我国现在也正发展成这样一个趋势,甚至会超过美国,我们要重视预防并控制肥胖!
« 上一篇下一篇 »

相关文章:

超重和肥胖的原因、危害  (2013-11-3 22:16:39)

预防高血压,查体重开始  (2013-11-2 22:55:50)

儿童体重与高血压关系  (2013-11-2 22:34:12)

改善高血压,需改善体重  (2013-11-2 22:24:55)

高血压五大降压药物  (2008-3-15 6:55:0)

高血压患者用药禁忌  (2008-3-15 6:42:0)

高血压分级(怎么看是几级高血压)  (2008-3-15 6: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