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
2013
11

继续教育学分考试试题

常习不唾地:我国自古倡导文明,早在1300多年前的唐代,著名医药学家孙思邈撰著的《千金方》中就有常习唾地的记载,劝导人们勿随地吐痰。

 

避其毒气,要远离传染源,不与患者及疑似患者接触,避免毒气的侵袭。

 

预防传染最积极有效的措施:预防传染最积极有效的措施免疫接种。

 

 

现代开展的大规模人工免疫接种,可以看作是增强人 现代开展的大规模人工免疫接种, 体正气的一项有效措施.

 

甲类传染病,应在 小时 城镇 农村:城镇2小时,农村6小时

 

我国从那一年代就有专门从事清洁卫生的工作人员:从西周到春秋战国,人们对卫生更加重视,不仅要洗脸、洗手、洗脚,还要用水嗽口。

 

 

我国古代预防温病发生、流行采取了哪些措施?

 

 

    第六章 温病的预防

        预防是指在机体健康的情况下,预先采取一定的方法和措施以防止疾病的发生。

       

        温病是一类急性外感热病,大多具有传染性,起病急骤,来势凶猛,如果不及早加以预防,就可能会发生传播,在一定范围内形成流行,严重影响人民的健康,甚至威胁生命。 

    第一节 历代医学家对预防温病的认识及成就

一、对预防温病的认识

关于预防疾病的思想,早在二千多年前的《内经》就已奠定了基础。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素问·刺法论》指出:“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

如何可得不相移易者?……不相染者,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避其毒气”。 

《内经》以降,历代医家对温病的传染性和流行性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1.关于传染的概念

《汉书》中就有“天行疫疠,人相传染”之说。

刘河间在《伤寒标本心法类萃》一书中, 则把疫疠称为“传染”, 并把“传染”列为专节讨论。
 

2.逐渐发现了温病的传播途径和传播媒介

呼吸道传染:

明代虞摶《医学正传》说“其侍奉亲密之人,或同气连枝之属,熏陶日久,受其恶气,多遭传染”。

?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中指出:“:遇天行触浊气之瘟疫,由口鼻而入气管,由气管达于血管”。

消化道传染:

?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指出:“原夫霍乱之为病也,皆因饮食,非关鬼神。”

?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也指出:“人有因吉凶坐席饮啖,而有外邪恶毒之气,随饮食入五脏”

皮肤创伤感染:

北宋《太平圣惠方》云:“刀箭所伤,针疮所裂,冒触风寒毒气外邪,从外所中,始则伤于血脉,久则攻于脏腑”。

        宋代以后的医家较重视邪从口鼻侵袭人体而致病。吴又可在《温疫论》中明确提出疠气“从口鼻而入”,其后叶天士有“温邪上受”之说,都是强调温病可由呼吸道或消化道而传染。薛生白在《湿热病篇》中说:“湿热之邪从表伤者十之一二,由口鼻入者十之八九”,概括指出了皮肤,呼吸道、消化道均是温病的传播途径。

传播媒介

清代洪稚存在《北江诗话》中说:“时赵州有怪鼠,白日入人家即伏地呕血死,人染其气,亦无不立殒者”。

清代汪期莲《瘟疫汇编》中记载:“忆昔年入夏,瘟疫大行,有红头青蝇千百为群,凡入人家,必有患瘟而死亡者。”

二、在预防温病方面的成就
    

        由于历代医家对温病的传染性及流行性的正确认识以及对温病的传播途径和传播媒介的一定了解。 所以采取了一系列预防温病发生, 流行的积极的有效的措施。

(一)重视环境卫生
在环境卫生方面,古人极其重视,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有效的方法。

     商代的青铜器上已有洒扫人的象形铭文。

     周代《礼记?内则》要求人们:“鸡初

      鸣,……洒扫室堂及庭”。

        在河北易县挖掘到的战国时代燕国下都的陶质阴沟管道,是我国早期的地下排水系统。从汉代文物“箕帚俑”断定,至少在这个时期,城市中已有了专门从事清洁卫生的职业人员

      唐代《千金要方》中有“常习不唾地”之说,要求人们不随地吐痰。以上措施,对于保持环境卫生,减少传染病的发生,均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注意个人卫生
    
我国人民自古以来就有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重视衣冠整洁,勤换衣服,经常淋浴,还很早使用了牙刷,口罩等个人卫生器具,并提倡饭前便后要洗手。

战国时代的诗人屈原《楚辞?渔父》中有“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的记载。

元代郭金玉《静思集》有“南州牙刷寄来日,去腻涤烦一金直”之句

《马可?波罗行记》载:元制规定,向大汗献食者,皆用绢巾蒙口鼻,以防唾沫污染食品。这是使用口罩的较早记录。

(三)保持饮食卫生
在保持饮食卫生、防止“病从口入”方面,古人亦采取了许多有效的方法和措施。

王孟英在《霍乱论》中指出:“人烟稠密之区,疫疠流行……故为民上及有心力之人,平日即宜留意,或疏浚河道,毋使积污;或广凿井泉,毋使饮浊。” 

(四)除害灭虫
我国很早就重视对某些可以传播疾病的昆虫和动物的防避和杀灭。

       敦煌石窟中还保存着一幅殷人薰火防疫图,描述殷商时代以火燎、烟薰的方法来杀虫、防疫的情景。

       历代本草书中还记载了用百部、藜芦、苦楝子、矾水、藁本等药物灭蝇。用草乌、芥子、皂荚等药物灭蛆。

       我国至迟在后汉时期就较普遍地使用了蚊帐。而在周代以前,人们已知道采用药草薰蚊驱蚊。

《山海经》中记录了白矾可以毒鼠,后世多以砒霜制成食饵来诱杀老鼠。说明古人对于捕杀老鼠亦很重视。

(五)避邪隔患
古代医家非常重视对外来病邪的躲避, 对温病患者的隔离

。《素问?上古天真论》提出:“虚邪贼风,避之有时”。

《晋书?王彪之传》记载,有“朝臣家有时疾染易三人以上者,身虽无疾,百日不得入宫”

明代肖大享《夷俗记》载,在内蒙一带的少数民族有“凡患痘疮,无论父母、兄弟、妻子,俱一切避匿不相见”的习惯。

?李时珍《本草纲目》提出:“天行瘟疫,取出病人衣服,于甑上蒸过,则一家不染”

清初设有“查痘章京”一职,专司检查京城的天花患者,一旦发现,即令其迁出四、五十里以外。 并开始对外来海船实行海关检疫, 以防瘟疫等病传入国内。

?熊立品提出了一些隔离的具体要求:“当合境延门,时气大发,瘟疫盛行,递相传染之际,……毋近病人床榻,染其秽污;毋凭死者尸棺,触其臭恶;毋食病家时菜,毋拾死人衣服……”

(六)药物预防

我国古代医家很早就提出使用药物来预防温病的发生。

《诸病源候论》中明确地说温病可以“预服药及为法术以防之。”

《备急千金要方》认为:“天地有斯瘴疠,还以天地所生之物防备之。”

《素问?刺法论》中就用小金丹预防疫病。

在晋代《肘后方》、唐代《备急千金要方》等古医籍中都列有辟温方,如后者载有雄黄丸、 太乙流金散、 杀鬼烧药、虎头杀鬼丸、金牙散等,都是采用药物来预防温病的发生。元代滑寿主张在麻疹流行期间用消毒保婴丹、代天宣化丸来预防温病。

(七)接种免疫
    
接种免疫是预防传染的最有效的措施,也是增强人体正气的方法。古代医家很早就发现某些传染病在发病之后,一般不会再患该病。

?万全《痘疹世医心得》中说:“至于疹子则与痘疹相似,彼此传染,但发过不再作耳。”于是就产生了对健康人预先接触病邪进而使体内产生抵抗力的方法,亦即现在所说的“人工免疫”法。

免疫”之说在我国十八世纪医学文献中即已出现,而《肘后备急方》中提出的:“疗瘛犬咬人方,仍杀所咬犬,取脑敷之,后不复发”。以及《诸病源候论》中所说的射工病预防可“得其病毒,仍以为屑,渐服之”等,均是人工免疫法的尝试。

     而真正具有实用价值的,则是人痘接种术的发明。

       有文献记载,我国至少在明代以前就已经发明了种痘法以预防天花,这是医学科学上一项重大成就。《医宗金鉴》记载的已有痘衣法、痘浆法、旱苗法、水苗法等。种痘术的发明,不仅对当时保护人民健康起了很大作用,而且为1798年英国人琴纳发明牛痘疫苗预防天花,以至在全球消灭天花奠定了基础。

    第二节 温病的预防方法

运用中医中药预防温病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培固正气,强壮体质

(一)锻炼身体,增强体质

(二) 顺应四时,调适寒温

(三) 保护阴精,固守正气

(四)注意环境,搞好卫生 

现代开展的大规模的人工免疫接种,也可以看作是增强人体正气的一项有效措施

二、及时诊治,控制传播
对具有传染性的温病患者,必须早期诊治,及时隔离,控制传播。并迅速向有关防疫部门报告,使防疫部门能随时掌握疫情,采取相应措施。

(一)早期诊治

(二)及时隔离

(三)控制传播

三、预施药物,防止染病

(一)熏蒸预防法

(二)滴喷预防法

(三)中药预防法

(四)食物预防法

 

 

« 上一篇下一篇 »

相关文章:

家庭医生长庆路团队介绍资料  (2016-4-15 16:15:42)

参加金牛家庭医生团队  (2016-4-15 16:11:2)

家庭医生团队特色服务  (2016-3-16 15:59:5)

肿瘤的预防  (2015-10-6 15:45:2)

高血压的防治  (2013-8-19 15:44:25)

我国高血压的流行形势  (2013-8-19 15:32:42)

我心目中的名医”大型评选活动颁奖盛典  (2013-8-19 0:1:30)

第一次参加的名医颁奖活动  (2013-8-18 23:13:54)

美国人的盘子膳食  (2013-8-16 15:34:10)

健康66条——健康素养读本  (2013-8-16 8:45: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