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
2014
03

泽泻的功效与用途

 [处方用名]    泽泻——泽泻科Alismataceae

f概要]  泽泻,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泽泻一名水泻,一名芋,一名鹄(鹄,hu,音湖)泻。味甘,寒,无毒。治风寒湿痹,乳难,消水,养五脏,益气力,肥健。久服,耳目聪明,不饥,延年,轻身,面生光,能行水上。生池泽。”

但泽泻的发现早于《神农本草经》,其药用历史悠久。早在《诗经》中就泽泻的记载,其《魏风》中有云:“言采其黃(黃,xu,音续,药名,即泽泻)”。《毛传》解释说:“黃(即荬),水舄也。”陆玑.《疏》曰:“今泽舄也,其叶如车前状,其味亦相似。”泽舄,即今之泽泻。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泽泻条云:“去水曰泻,如泽水之泻也。禹能治水,故曰禹孙。”

泽泻在古代被称之为“仙药”。如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中云:“《仙》服食断谷皆用之。亦云身轻,能步行水上。”苏颂在《图经本草》中亦亦云:仙方亦单服泽泻一物,捣筛,取末,水调,日分服六两,百日体轻,久而健行。”《太平御览》引《典术》曰:“食泽泻身轻,曰行五百里,走水上,可游无穷,致玉女神仙”。

泽泻为著喜名川产道地药材,原产地四川省眉山市的彭山县。古《本草》记载:“今闽之邵武,蜀之眉州(现今眉山市),皆栽种之,亦易生。”胡世林在《中国道地药材》(1998年)载:“泽泻,主产于福建(建泽泻)、四川(川泽泻)、江西。”徐国钧等在《中国药材学》(1996年)中亦载:“泽泻主产于四川、福建。”据民间传说,建泽泻是清代在四川为官的闽籍人氏,将四川的泽泻带回故乡种植发展起来的。据《四川道地中药材志》载:“195 1年出版的《中国产综览》记载,抗日战争以前,川泽泻外销畅旺时,最高年产量600t,可见川是泽泻道地主产区。”《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收载泽泻lisrna  orientalis ( Sam) Juzep为法定人药品种。

[现代药理学研究]  泽泻具有显著的利尿作用,能增加尿量、尿素、与氯化物的排泄,对肾炎患者利尿作用更为明显。并且有降低血压,晦wO藤19》抗脂肪肝作用。临床上用于治疗高血压,高血脂,脂肪肝,冠心病,肥胖症,眩晕症,水肿,腹水,脑积水,睡眠过多等症。

[基原]  为泽泻科Alismataceae泽泻属Alisrna植物泽泻Alisma oriental-is (Sam) Juzep的干燥地下块茎。

[别名]  水泻,水泽,芒芋,鹄泻、川泽泻、天鹅蛋、建泽泻、牛唇、禹孙、泻、水白菜等。

[性昧归经]  性寒,味甘,淡。归肾,膀胱经。

[功能主治]    利水渗湿,泄热,化浊降脂。用于小便不利,水肿胀满,腹泻尿少,痰饮眩晕,热淋涩痛,高脂血症等。

[主含化学成分】

泽泻含萜类、糖类、微量元素以及其他多种成分。

类:含多种四环三萜酮类衍生物,包括泽泻醇(alisol)A、B、C,及泽泻A乙酸酯(alisol A monoacetate)、泽泻醇B乙酸酯( alisol B molloacetate)以泽泻醇C乙酸酯(alisol C monoacetate)、表泽泻醇A(epialisol A)、24 -乙基泽泻醇A(24 - a - cetyl alisol A)、23 -乙酰基泽泻醇B(23 - acetyl alisolB)、23 -乙酰基泽泻醇C(23 - acetyl alisoi C)等。另含有倍半萜类,包括泽泻醇(alismol)和其氧化物(alismoxide)等。

类:单糖主要为d-葡萄糖(d - glucose)、d-果糖(fructose)、d-蔗糖(d - Sucrose)等o

微量元素:含有Ba(钡)、Co(钴)、Cr(鉻)、Cu(铜)、!Li(锂)等,及一些稀元素和Y(钇)、La(镧)、Th(钍)、Ce(铈)等。此外尚含有Bi(铋)、Cd.(镉)、Pb(铝元素。

其它:含有胆碱( choline)、缬氨酸(valine)、乙酸缬氨酸(acetylvaline)、L天门冬酰胺t L - asparagine,、棕榈酸( palmitic acid)、硬脂酸(stearic acid)、誓酸f Oleic  acid)、亚麻酸(Linoleic acid)。还含有p—谷甾醇f p- sitoster—1)、糠醛( furfural)、胆酸、卵磷脂、维生素B12等。

[药理与临床应用]

J.降血脂作用。泽泻具有明显的降低胆固醇作用和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泽泻在降低血清总胆固醇的同时,亦降低甘油三酯,提高高密度脂蛋白的含量和高密度蛋白胆固醇/总胆固醇的比率。

2.抗脂肪肝作用。泽泻可使饲以胆固醇的兔肝中脂肪含量降低,表明有抗脂肪肝作用。

3.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泽泻浸膏给犬和兔静注,有轻度降压作用,并续半小时左右。

,利尿作用。泽泻煎剂和浸膏对人和多种动物有利尿作用,并使尿中钠、氯、钾和尿素的排泄量增加。

[名著论选]

《神农本草经》:“主风寒湿痹,乳难、消水,养五脏,益力气,肥健,久服耳目聪明。”

梁·陶弘景《名医别录》(500年):“补虚损五劳,除五脏痞满,起阴气,止泄精,消渴,淋沥,逐膀胱,三焦俾水。”

五代吴越·日华子《日华子本草》(923年):“主头旋,耳虚鸣”。

·李时珍《本草纲目》(1578年):“泽泻,气平,味甘而淡,淡能渗泻,气味俱薄,所以利水而泻下。脾胃有湿热,则头重而目昏耳鸣,泽泻渗去其,则热亦随去,而土气得令,清气上升,天气明爽。故泽泻有养五脏,益气力,治头旋,聪明耳目之功。或久服则降令太过,清气不升,真阴潜耗,安得昏耶?”

明·李中梓《本草通玄》(1655年):“相火妄动而遗泄者,得泽泻清之而精自藏,气虚下陷而精滑者,得泽泻降之而精愈滑矣。”

明·贾所学《药品化义》(1644年):“凡属泻病,小水必短数,以此(泽)清润肺气,通调水道,下输膀胱,主治水泻湿泻,使大便得实,则脾气自健——。因能利水道,令邪水去,则真水得养,故消渴能止。  又能除湿热,通淋沥,分消痞满,透三焦蓄热停水,此为利水第一良品。若小便不通而口渴者,在上焦气分,宜用泽泻、茯苓以清肺气,滋水之上源也。如口不渴者,热在下焦血分,则用知母、黄柏,以泻膀胱,滋水之下源也。须分别而用。”

清·杨时泰《本草述钩元》(1 842年):“泽泻,味咸、甘、淡,气寒,沉而,阳也。人足太阳少阴经。逐湿行水,去三焦膀胱停水留垢,伐肾邪,起阴气,疗水饮眩冒,心下水痞。治水泻五淋,养小便不利而渴。消肿胀,通血脉,渗湿热,治泄精,及疝痛脚气,肾藏风疮,去阴间汗。除阴湿之圣药。”

[现代应用]

1.利水渗湿。泽泻甘淡渗湿,善泻膀胱经之水湿,其煎剂具有较强之利作用,能增加尿素及氯化物的排出,为祛湿泄浊之佳品。凡三焦决渎失,膀胱气化不利所致小便不利,水肿者,可配伍茯苓、猪苓、白术、桂枝、桑根皮等同用,以运脾渗湿,利尿消肿。如《丹溪心法》之“四苓散”,《妇人良》之“泽泻散”,《金匱要略》之“泽泻汤”。

.痰饮泄泻。泽泻渗利水湿,能行痰饮。若痰饮积于下焦,脐下悸动,;眩吐涎者,可配伍白术、桂枝、茯苓等如《伤寒论》之“五苓散”等。

3.泄热。阴虚火亢,带下淋浊。泽泻甘淡性寒,人肾与膀胱,泄两经之。既能清利膀胱湿热,又能泻肾经虚火。故用治下焦湿热之淋证常配伍前子、木通、黄柏、栀子、薏苡仁等同用,若阴虚有热之淋沥涩痛,治以《伤论》之“猪苓汤”等。

[炮炙应用1

清炒泽泻,可缓其寒性,免伤脾胃阳气;糖麸炒泽泻,可和胃健脾;盐水泻,可增诱其人肾之功,利尿作用更强,且利湿而不伤阴液。

[类药比较]

泽泻、茯苓、猪苓,利水胜湿作用相近,三药常相须为用。然泽泻性寒,泻肾及膀胱之热,下焦湿热为患,尤为适用,且为治疗痰饮眩晕之良药;茯甘补淡渗,性平和缓,能通能补,偏重于健脾渗湿,脾虚湿盛者尤宜,并能脾益气而宁心,又善治心神失养之惊悸失眠;而猪苓甘淡偏凉,利水之效更胜,但无补气宁心之功,故凡水湿停滞之症均可用之,证偏热者为宜。

« 上一篇下一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