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因为马上要考英语六级的缘故,自己主要是在家里看书。然而这确实是一个美丽的自我麻痹的借口,因为自己确实英语还是那样,似乎丝毫没有进步。这次的考试肯定又要洗白了。
研究生的学习也已经过半了,自己最近一直在思考自己的状态,思考自己的目标和方向。没有一个坚定的方向,做起事儿来总觉得门路不对,觉得似乎少些什么。自己着实在认真思索了,作为一名准医生,自己读研了,这是学习,那以后工作呢?你的方向又在哪里?自己是保送读的研究生,本科时候目标就很明确,我就是要做全科医学这一行,自己也深深的喜欢这一行。
并且自己一直觉得研究生教育没有什么值得恭维的地方,也从来没有打算要考研究生。可是就是因为有了保送读研的资格,于是自己暂别了自己的全科梦想,开始了研究生的学习生涯。但是很明显,研究生的我和本科的时候比起来相差十万八千里啊。真的,这一点都不夸张的。本科时候我的目标是做全科医生,所以我会在课余时间多看些全科专业的书籍,我会自己利用暑假时间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见习,我会围绕这全科医学查资料些论文等等。可是读研之后呢?
首先现在的这个专业自己当时并不是深思熟虑之后选择的,具有很大的偶然性。加上考试,自己以及老师等等很多的因素,自己对这个专业似乎到现在还没有多大的兴趣。还有就是自己的中医在这里几乎要被消亡殆尽了。当然这主要是自己造成的。
觉得自己是如果有一个确定的目标的话,我就会义无反顾的前行的,我会尽力克服一切困难的,但是如果没有了目标,自己就会漂浮起来,浮游不定了。真的,就是这样的。这是我对自己这一年半的分析的结果。
所以我要重拾我的目标,不管别人怎么认为怎么看,我就是要做会我自己,因为我是响石潭,我是老秦人。
因为一直在思索,所以自己也在寻在自己思想性格症结的出处,无意间发现了下面的这篇文章,是在百度百科里面找到的。其对陕西人的性格说的比较透彻,而且很多和自己相符合。突然觉得,自己虽然在成都,但是我骨子里面流淌的是老秦人的血,延续着老秦人的性格。
那篇文章如下:
大凡陕西人,有一个共同的称谓,这就是“陕西冷娃”。
“南方才子北方将,陕西冷娃排两行”——这是外省人对陕西人的总体评价。
这个“冷娃”的“冷”字,形象而不失幽默地抓住了三秦男儿的群体性格特点。
对于陕西“冷娃”的“冷”字,有不少人想当然的认为“冷”就是“愣”的意思,可以说错了。在关中方言里,“愣”的读音及含义与普通话中这个词并没有多大的差别,有呆、痴、缺心眼等含义。而在关中方言中,“冷娃”的“冷”字,细究起来,大概是从“冷热”的“冷”引申的,其含义可以说比较丰富。说话办事不善察言观色直来直去出人意外的冷不丁,是这种“冷”;外表冷峻,庄敬实诚、寡言少语,刚板硬正,宁折不弯,是这种“冷”;认死理,一根筋,拼命硬干,八头牛也拉不回,倔犟劲上来敢把天戳个窟窿的,也是这种“冷”。一般来讲,称一个人为“冷娃”,其感情色彩特别强烈,绝大多数情况下是褒义,有惊叹、欣赏、赞许的含义,很少有些许贬责的意思。
近代陕西才子、比较文学专家吴宓,曾将陕西“冷娃”这种群体性格概括为:生、冷、蹭、倔。
生、冷、蹭、倔,单独说来并不好理解,“生”和“冷”、“蹭”和“倔”,分别合起来容易理解多了。
“生”和“冷”
陕西人给外地人的第一印象往往是不好接近。
所谓“白发如新,倾盖如故”,志趣相左、话不投机,陕西人永远让你觉得陌生,冷然如冰。外人或觉得陕西人冷傲、或觉得陕西人木讷,这都是因为表面印象所惑。
在西安,流行这样一句话:“陕西人的心,像西安的大马路;陕西人的脸,像临潼的兵马俑”。这是外地人对陕西人的评价。从一定意义上来讲,这句话大体不差。
但老陕和你志趣相投,真正推心置腹,则风趣幽默、热情如火。
陕西人注重修身养性,陶冶人格,冷静处世,善御感情,可以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荣辱不惊。也许,这是受了“君子敏于行讷于言”古训的影响太深了吧。在陕西,经常可以看到,有不少男人,特别是中老年长辈,不苟言笑,表情严肃,在下属和晚辈面前,脸拽的平平的,面冷得像挂上霜一样。甚至在老婆面前也改不了这一德行。
在不少家庭,有个有趣的现象,陕西男人对妻子儿女纵然有满腔的感情,但却不会形诸脸上,挂在嘴上。就是当儿子的,自小就十分敬畏父亲,甚至长大成人也是如此,以至父子之间在一起基本无话,可以说相对无言。
确实,陕西的男人话很少。
其实,陕西人心热着呢!是外地人常说的“热水瓶”。只不过平时不喜形于色罢了。陕西人最常说的一句话是“宁给个好心,不给个好脸”,对子女更是如此。
著名电影导演张艺谋,在一次接受凤凰卫视节目访谈时说:“我给你举个小例子就特别逗,每次我打电话到家里边,我爸都特别想知道我的情况,电影拍的怎么样呀,出国的情况怎么样呀,但他从来不问。接电话听是我,他马上叫我妈来(笑),然后我妈就问这问那,我在电话里跟我妈聊,而最后挂完电话,我妈一五一十地给我爸汇报(我爸也是这个样子的,似乎我也是这样的)。一直到九十年代,在我爸去世前都是这样子。我爸在电话里跟我从不谈,这种习惯,好像从小就养成的。我跟我爸如果是单独谈话的时候,我好像话也不多,从来都是一问一答式,九十年代我都四十多岁了,跟我爸都是那样子。”
生冷不是广东人热爱的“生猛”,生冷是一种内敛的生活态度。
陕西人的“生冷”,具有两面性。要了解另一面,足球是绝佳的媒介。
2000年前后的全国甲A联赛,最火爆的主场无疑在西安,场场爆满的球迷往往令客队未战先怯。足球将平时压抑着的狂野激情滚烫沸腾一泄如注。
“蹭”和“倔”
还有“蹭”和“倔”。这两个字也是合起来容易理解。所谓“蹭”,是土音,有火爆、凌厉的含意,当你见识到陕西人的“蹭”劲,其情景大概与火山爆发也相距不远了。陕西人多内敛,说他内秀也好、阴沉也罢,一般遇事不计较,然而一旦觉得欺人太甚、于理不公,则难免猛然间地爆发,不留余地,倔!九头牛也拉不回头的。(我就是这样的,O(∩_∩)O哈哈~原来是祖先的遗传啊。)
因为陕西人的情绪转换激烈而少过渡,不了解的人便以“野”概括。
不少男女,为人老成正统,处世刚板硬正,宁折不弯。与朋友交,义气为先,脾气相投,性格合得来,倒也可以和你谝个半宿,把心掏出来;一旦你的人品他看不上,那可就对不起了,正眼也不会瞧一下,有时一句话噎得别人半天回不过神来,正是话不投机半句多。对一件事看不惯,往往会当面说出来,管你爱听不爱听。如果认为你的人品不好,不管你是领导还是长辈,那就对不起了,正眼也不会瞧你一下,处处和你不合作,但很少干那种脚地下使绊子、桌面上握手的事。也许,他会当面和你争执,甚至拍桌子争吵。 (莫非我的这种性格是老秦人遗传下来的,字里行间和自己都是那么的相符。)
受了一点委屈,也还能行,但如果吃亏大了,那就会像“秋菊打官司”一样,非争个是非曲直不可。甚至不惜一切代价和你闹,层层往上告,哪怕告个十年八年也不怕。
在西安就曾发生我国第一例也是至今惟一一例女性下属告男性上司“性骚扰”案。
在西安郊区,还有一位农民在渭河里见义勇为救人但没有得到乡政府表彰,竟然把乡政府告到法院。
这些事当地和中央媒体都广泛报道。
西安籍歌手许巍曾经唱道:“我只有两天,一天用来出生,一天用来死亡”
陕西人,就像是一张黑白照片,中间色完全省略。陕西冷娃“咥”实活
陕西冷娃“咥”实活。
这一句话,委实抓住了陕西冷娃性格特点。
确实,陕西冷娃有共同的性格,有理性精神、实干精神、冒险精神,他们个性倔犟、认真、不屈服等等,都统一在这个“咥”实活之中。
生长在关中西部周原的周人首领,因困厄而演周易,演出了天地万物变化之理,也演出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道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是我最喜欢的一段话,也是我长期以来的座右铭)的民族精神。这种精神,影响和熏陶这一代又一代的陕西人。
郭沫若先生就说过,司马迁是“人中龙”。
历数历史上陕西乡贤,可以发现,明主忠臣贤子廉吏义士多,认贼作父、卖主求荣的汉奸小人少。
推而广之,可以说,秦人直,这个直是正直;秦人义,这个义是正义;秦人有气势,这个气势是浩然之正气.这块土地滋养壮汉”。
陈忠实这样总结道。
诚如是。
一个民族的伟大,就是一个民族的精神的高度。
同样,一个地方出的人才,就是一个地方的精神的高度。
他们是空气、水分、阳光,渗透一个地方的文化土壤,培育这一方的水土,滋育这一方的人文精神。
他们是陕西黄土地上高高耸立的华山,是民族精神的巍巍然的雕像和陕西人精神的永不倒塌的金字塔。
鲁迅先生说:“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拼命硬干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他们是中国人的脊梁。”
有“关西大汉”之称的陕西冷娃,都是些非常之人(想起本科时候一个同学发给响石潭的短信:非常之人必有非常之志;非常之志,必成非常之事。),充满阳刚之气,手执铜板,歌“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