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
2008
12

烹饪的技巧

    

       1.大蒜味辛辣,在烹饪中具有杀菌、增香、除异的作用,广泛用于各种菜式中。完整的大蒜,其气味并不浓,但当其组织受到损伤时则气味大增,这是因为大蒜中含有蒜氨酸,在组织破碎时,蒜中所含有的蒜苷酶被活化与蒜氨酸接触,致使蒜氨酸分解成烯丙基亚磺酸,生成平常人们所说的蒜素,蒜素还原便会生成含辛辣味的硫化物,并散发出大蒜特有的香气。
      在火锅店,大蒜可加工成茸,用于制作味碟。蒜泥香还是不香,其实与大蒜的品质品种和加工方法均有关系。一般来讲,独蒜比瓣蒜的口感及香味要好,小瓣蒜比大瓣蒜的香气要足。时下大多数火锅店,因蒜泥使用量大,故大多采用刀剁或绞肉机绞制,这些方法制作出的蒜泥颗粒较粗,严格说只能称为蒜粒,而非蒜泥,故其香味自然要打折扣了。那么怎样才能让蒜泥香味浓郁呢?下面就给大家介绍一种四川农家最常用的蒜泥加工方法:取一擂钵(四川叫法,为木制凹形容器)或石臼,放入去衣后的大蒜,先用木棒将大蒜全部捣碎,再加少许精盐(也可加入适量味精)不停地捶捣,直至大蒜成糍粑状为止。用这种方法加工蒜泥,会越捣越黏,越捶蒜味越浓。

      医学上说,大蒜在使用前切好后放15分钟后使用,使其氧化,还可以预防癌症的发生。

           2 熬制糯米粥的窍门,熬制的方法还要方便快捷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这句老话。也许大多数人觉得熬糯米粥是再简单不过的事了,但说实在的,真要把糯米粥熬得香糯可口、不稀不稠,那还真是不那么容易。
      熬糯米粥不同于熬普通粥,因糯米煮后比较粘稠,很容易粘锅,甚至煮煳,所以需要守在锅边不停地搅动锅底;此外,煮糯米粥一定要把握好加水量;还有就是要掌握熬粥时的火候,淘好的糯米还应水开下锅,先用中火熬至米粒涨开,再改小火熬至米水融合。说一个小诀窍,熬糯米粥时最好加少许色拉油进去,这样不仅可以防止溢锅,还可起到增香增白的效果。 其具体制法为:第一步先把大量糯米淘洗净,下入烧开的沸水锅中(糯米与水的比例约1:3),边搅边熬,直至成较稀的糍粑状糯米饭,即可离火备用(也可将糯米上笼加水蒸成糯米饭),这一步目的是将糯米制熟。第二步就是根据具体的品种对制糯米粥,根据前堂的需要量,另锅上火掺清水烧开,舀入适量糯米饭,依品种分别加入花生或红枣、百合等,用小火熬煮约二十分钟即成。最后提请注意,应当在粥熬好以后才加入白糖。


     3有些卤料配方上经常看到红曲米或红曲,请问这东西在烹饪中究竟有啥作用,以及如何使用它?
     红曲米在饮食行业里一般又叫红曲,其实红曲就是曲霉科真菌———紫色红曲霉,又称红曲霉,用它接种寄生于粳米上,方可称为红曲米,所以说,这里米仅仅是载体。红曲米的生产工艺包括浸米、蒸饭、晾饭、接种、推曲、搓曲、上铺、喷水拌曲、出曲晒干等工序。一般从米饭培养至出曲,大约需4天左右,红曲米米粒外表便全部呈紫红色,经晾干或烘干即成。而在成品红曲米中,仍有一部分色菌在继续发酵,最终使红曲米中残存的白心红透,所以民间有陈年红曲米比新货好的说法。
     红曲米外皮呈紫红色,内心红色,微有酸味,味淡,它对蛋白质有很强的着色力,因此常常作为食品染色色素。红曲米与化学合成红色素相比,具有无毒、安全的优点,而且还有健脾消食、活血化瘀的功效。在烹饪中,红曲米的应用较为广泛,可用于烧菜染色,如江苏名菜樱桃肉、无锡排骨的制作;又可用于烧腊、酱卤食品,如广东叉烧和某些卤水的制作;还可用于红肠一类的灌肠上色,以及配制糖醋、西汁等复合味时调色。此外,粥饭、面食、腐乳、糕点、糖果、蜜饯等在制作中也经常用到红曲米。
使用红曲米染色,一般都是把红曲米制成红曲水使用,其方法是:将红曲米50克用石磨或粉碎机碾碎(也可整粒使用),然后放入1000克清水中煮沸,改小火续煮5分钟,然后用纱布过滤去渣,即得红曲水。此外,也可将红曲米制成红曲粉使用。使用红曲米时需注意,用量不宜多,否则口味发苦,不过可加点糖,起到去酸解苦的作用。
最后要说明的是,红曲米易受潮,一旦受潮,就会受到有害微生物的侵染,逐渐霉变,结块生虫,故保存时,应当放在干燥的环境里。


     4做白切鸡都有些色泽发黑、肉质发柴呢?请问有什么办法可以改进?
    造成白切鸡颜色发黑、肉质发柴的原因,主要还在于煮鸡、浸鸡等过程中做得不到位。我认为,若是要效果好,那一定要做好以下三点: 首先,应选用肥嫩的仔鸡,宰杀时需放尽鸡血,以免造成淤血,否则,煮出的鸡就会发黑。其次,煮鸡时,应采用沸水下锅、热浸至熟的方法。具体做法为:锅上火,掺入清水,加入姜块(拍破)、葱结,大火烧沸后,放入整鸡浸煮,随即改用小火(保持微沸的状态)煮约2分钟后,关火浸约25分钟,即可捞出。利用这种方法,可在短时间内使鸡表面的蛋白质凝固,鸡肉的鲜味物质和水分也较少溢出到水里,鸡皮也不会因水剧烈沸腾而造成收缩破裂。
       鸡浸熟后,应立即拌食。如不能即时食用,切勿将鸡捞出晾放在空气中,否则随着时间的延长,鸡肉表面水分会被风干,鸡肉内部的水分也会逐渐蒸发,不仅鸡肉颜色发黑,肉质也发柴了。这时可采用冷浸的方法,不将鸡捞出,而是直接放在冷汤中浸泡一段时间。用这种方法,既可以增加鸡肉的水分,保持色泽不变,还可使鸡肉鲜嫩味美。冷浸的时间可根据实际情况决定,一般浸泡的时间越长,鸡肉就越嫩,味道也更鲜美。
在冷浸好后,将鸡捞出来刷一层香油,这样也可有效防止水分蒸发和变色。

   5炒菜时出现原料粘锅的情况,原因主要还是没有炙好锅和没有掌握好原料下锅的时机造成的。
   炙锅,即炙炒锅。它是爆、炒类菜肴或摊蛋皮、摊鸡片等临烹制前的一道操作程序。方法是:将干净的炒锅置炉上,用旺火烧至温度很高时(有时锅底几乎被烧红,即所谓的辣锅),舀入冷油并用炒勺边淋边搅,使油向四周散开,滗去油,随后还要反复进行两次,这便是俗称的“热锅冷油”炙锅。炙好的炒锅光滑、油润、干净,后面原料下锅自然是受热均匀,不易巴锅。
我们炒菜时用的锅有生铁锅和熟铁锅之分,虽然它们炙锅的方法一样,但使用不同的锅时,原料下锅的时机却有所不同。若掌握不好,也容易粘锅,这是厨师平常容易忽略的一个细节。
生铁锅质脆,一般都较为笨重、厚实,不易散热,炙锅放油后,应立即投入原料炒制,因锅底温度高而油脂温度低,于是就不易粘锅。而熟铁锅质韧,一般较轻且薄,热量很容易散失,炙锅放油后,锅底的温度与油脂的温度差不多,需上火略加热片刻以增加锅底的热量,再下入原料炒制,才不易粘锅。给熟铁锅锅底加热的时间很短,一般只需几秒钟即可。若不加热这几秒钟,就可能变成“凉锅凉油”,原料下锅后,其原料外层的蛋白质、淀粉浆就难以快速凝固,从而附在锅底,出现粘锅现象;若加热时间过长,则可能变成“热锅热油”,原料下锅后,因骤然受到高温,使得原料表面的蛋白质、淀粉浆迅速凝结,虽然这样原料不易粘锅,但原料相互之间却容易粘结成坨,导致原料受热不到,影响到成菜质量。
凉菜

6我制作的山椒泡凤爪,颜色总是不如人家的白,口感也要差一些呢?
    山椒泡凤爪是前几年流行的一道菜肴,一直深受群众喜爱,后来许多厨师从中受到了启发,将大量的荤类原料,甚至高档的海产品都用山椒水泡制,如猪蹄、猪耳、猪尾、鸭舌、鹅肠、墨鱼仔、鱼翅、鲍鱼等等。虽然现在泡制荤类原料已经比较常见了,但是现在有部分厨师制作的山椒泡凤爪仍然达不到理想效果。所以我在这里,有必要再给大家介绍一些制作中需要注意的细节。
      首先,应选用无斑点杂色且大小均匀的凤爪,这样,煮制时才能保持色泽和成熟度一致。
      其次,煮凤爪时应先将水烧沸,并且是在放入少许白醋的同时,再下凤爪煮制,待水重沸后,迅速将锅端离火口,焖5分钟至凤爪成熟后,捞出用冷水漂凉,然后放入调好味的山椒水中泡至入味,即成。煮凤爪时放入白醋的目的,除了对凤爪起除异增鲜漂白的作用以外,同时还可以起到收敛的作用,促使其表皮更紧实,从而可以保持成菜的滑爽。
最后还要注意的是,待凤爪泡入味以后,要及时捞出来食用,如在汁水中浸泡的时间过长,凤爪的肉质肯定会变软,颜色也会变得不正常。

     6怎样腌制虾仁才会晶莹透明、有弹性呢?它与一般的码味上浆有什么不同?
答:要想让虾仁达到晶莹透明的效果,那腌制方法当然与一般的码味上浆方法有所不同,这里所说的腌制,实际上是对虾仁在码味上浆前的处理。我们平常见到的虾仁来源有两种,一种是冰冻的成品虾仁,多呈粉红色或青灰色;一种是鲜虾剥壳取得的虾仁,多呈淡青色。没有腌制过的虾仁,质地较软,腥味较重,直接用其制作菜肴,效果往往不好,尤其是在制作“水晶虾球”、“油泡虾球”、“虾饺”等菜点时,由于对成菜的颜色和质地更为讲究,所以腌虾采用哪种方法就显得很重要了。
要想虾仁晶莹透明、有弹性,腌制时,食粉和枧水是必不可少的用料。枧水和食粉都属于疏松剂,呈弱碱性,具有膨胀性,能促使虾肉吸水,促其外形变得硬挺,质地变得脆嫩。
其腌制方法为:每500克虾仁加入3克食粉、5克枧水及少许清水,然后拌和均匀,腌渍30~50分钟,再以流动水冲至虾仁摸起来没有粘手的感觉,即可。
腌制后的虾仁,体积增大,颜色变浅,透明度增强,外形硬挺,质地脆嫩,烹制成菜后能达到晶莹透明的效果,当然这种晶莹透明也只是相对而言的。这时我们便可以根据菜肴的需要,对腌制后的虾仁先进行刀工处理,然后再码味上浆,入锅烹制。下面,我就来给大家介绍一下码味上浆的方法:将腌制好的虾仁从背部片开,去除沙线,洗净后,用洁净毛巾吸干水分,每500克虾仁中加入鸡蛋清1个、精盐3克、味精4克、胡椒粉2克、生粉5克,然后拌匀放入冰柜中冻2小时,即可取出来下锅烹制。



凉菜是筵席上首先与食客见面的菜品,故有“见面菜”或“迎宾菜”之称。因此,凉菜做得好与不好,直接影响到食客对筵席的印象。凉菜拼盘,更是各类凉菜品种自然巧妙的组合,因此需要较为讲究的刀工技术、较为协调的色泽搭配以及较为优美的装盘造型等等。
制作凉菜拼盘,首先要了解凉菜拼盘的基本知识和具体操作步骤。传统的凉菜拼盘有双拼、三拼、四拼、五拼、什景拼盘、花色冷拼等6种不同的格式,而制作拼盘时都要经过垫底、围边、盖面三个步骤。现分别详述如下:
1 双拼。就是把两种不同的凉菜拼摆在一个盘子里。它要求刀工整齐美观,色泽对比分明。其拼法多种多样,可将两种凉菜一样一半,摆在盘子的两边;也可以将一种凉菜摆在下面,另一种盖在上面;还可将一种凉菜摆在中间,另一种围在四周。
2 三拼。就是把三种不同的凉菜拼摆在一个盘子里,这种拼盘一般选用直径24厘米的圆盘。三拼不论从凉菜的色泽要求和口味搭配,还是装盘的形式上,都比双拼要求更高。三拼最常用的装盘形式,是从圆盘的中心点将圆盘划分成三等份,每份摆上一种凉菜;也可将三种凉菜分别摆成内外三圈,等等。
3 四拼。四拼的装盘方法和三拼基本相同,只不过增加了一种凉菜而已。四拼一般选用直径33厘米的圆盘。四拼最常用的装盘形式,是从圆盘的中心点将圆盘划分成四等份,每份摆上一种凉菜;也可在周围摆上三种凉菜,中间再摆上一种凉菜。四拼中每种凉菜的色泽和味道都要间隔开来。
4 五拼。也称中拼盘、彩色中盘,是在四拼的基础上,再增加一种凉菜。五拼一般选用38厘米圆盘。五拼最常用的装盘形式,是将四种凉菜呈放射状摆在圆盘四周,中间再摆上一种凉菜;也可将五种凉菜均呈放射状摆在圆盘四周,中间再摆上一座食雕作装饰。

    6怎样用姜?
姜是许多菜肴中不可缺少的香辛调味品,但怎样使用,却不是人人必晓的。用得恰到好处可以使菜肴增鲜添色,反之那就会弄巧成拙。我们在烹制时会经常遇到一些问题:如做鱼圆时在鱼茸中掺加姜葱汁,再放其他调味品搅拌上劲,挤成鱼圆,可收到鲜香滑嫩、色泽洁白的效果。若把生姜剁成米粒状,拌入鱼茸里制成的鱼圆,吃在嘴里就会垫牙辣口,且色彩发暗、味道欠佳。又如在烧鱼前,应先将姜片投入少量油锅中煸炒炝锅,后下鱼煎烙两面,再加清水和各种调味品,鱼与姜同烧至熟。这样用姜不仅煎鱼时不粘锅,且可去膻解腥;如果姜片与鱼同下或做熟后撤下姜米,其效果欠佳。因此,在烹调中要视菜肴的具体情况,合理、巧妙地用姜。

1.姜丝入菜 多作配料
烹调常用姜有新姜、黄姜、老姜、浇姜等,按颜色又有红爪姜和黄瓜姜之分,姜的辛辣香味较重,在菜肴中既可作调味品,又可作菜肴的配料。新姜皮薄肉嫩,味淡薄;黄姜香辣,气味由淡转浓,肉质由松软变结实,是姜中上品;老姜,俗称姜母,即姜种,皮厚肉坚,味道辛辣,但香气不如黄姜;浇姜,附有姜芽,可以作菜肴的配菜或酱腌,味道鲜美。

作为配料入菜的姜,一般要切成丝,如“姜丝肉”是取新姜与青红辣椒,切丝与瘦猪肉丝同炒,其味香辣可口,独具一格。“三丝鱼卷”是将桂鱼肉切成大片,卷包笋丝、火腿丝、鸡脯肉丝成圆筒形,然后配以用浇姜腌渍的酱姜丝,还有葱丝、红辣椒丝,加酱油、糖、醋溜制即成。味道酸甜适口,外嫩里鲜。把新姜或黄姜加工成丝,还可做凉菜的配料,增鲜之余,兼有杀菌、消毒的作用。如淮扬传统凉拌菜“拌干丝”,它是把每块大方豆腐干切成20片左右,再细切成比火柴棒还细的干丝,用沸水浸烫3次,挤去水分,放入盘中,上面再撒放生姜丝,浇上调味而成的。干丝绵软清淡,姜丝鲜嫩辣香。

2.姜块(片)入菜去腥解膻
生姜加工成块或片,多数是用在火工菜中,如炖、焖、煨、烧、煮、扒等烹调方法中,具有去除水产品、禽畜类的腥膻气味的作用。火工菜中用老姜,主要是取其味,而成熟后要弃去姜。所以姜需加工成块或片,且要用刀面拍松,使其裂开,便于姜味外溢,浸入菜中。如:“清炖鸡”,配以鸡蛋称清炖子母鸡,加入水发海参即为“珊瑚炖鸡”,以银耳球点缀叫做“风吹牡丹”,佐以猪肠叫“游龙戏凤”,添上用鱼虾酿制的小鸡即为“百鸟朝凤”等。在制作中都不可不以姜片调味,否则就不会有鸡肉酥烂香鲜、配料细嫩、汤清味醇的特点。

姜除在烹调加热中调味外,亦用于菜肴加热前,起浸渍调味的作用,如“油淋鸡”、“*烧鱼”、“炸猪排”等,烹调时姜与原料不便同时加热,但这些原料异味难去,就必须在加热前,用姜片浸渍相当的时间,以消除其异味。浸渍时,同时还需加入适量的料酒、葱,效果会更好。

3.姜米入菜起香增鲜
姜在古代亦称“疆”,意思是“疆御百邪”之说。姜性温散寒邪,利用姜的这一特有功能,人们食用凉性菜肴,往往佐以姜米醋同食,醋有去腥暖胃的功效,再配以姜米,互补互存,可以防止腹泻、杀菌消毒,也能促进消化。如“清蒸白鱼”、“芙蓉鲫鱼”、“清蒸蟹”、“醉虾”、“炝笋”等,都需浇上醋,加姜米,有些还需撒上胡椒粉,摆上香菜叶。

姜米在菜肴中亦可与原料同煮同食,如“清炖狮子头”,猪肉细切再用刀背砸后,需加入姜米和其他调料,制成狮子头,然后再清炖。生姜加工成米粒,更多的是经油煸炒后与主料同烹,姜的辣香味与主料鲜味溶于一体,十分诱人。“炒蟹粉”、“咕喀肉”等,姜米需先经油煸炒之后,待香味四溢,然后再下入主配料同烹。姜块(片)在火工菜中起去腥解膻的作用,而姜米则多用于炸、溜、爆、炒、烹、煎等方法的菜中,用以起香增鲜。

4.姜汁入菜色味双佳
水产、家禽的内脏和蛋类原料腥、膻异味较浓,烹制时生姜是不可少的调料。有些菜肴可用姜丝作配料同烹,而火工菜肴(行话称大菜)要用姜块(片)去腥解膻,一般炒菜、小菜用姜米起鲜。但还有一部分菜肴不便与姜同烹,又要去腥增香,如用姜汁是比较适宜的,如前面讲的制作鱼圆、虾圆、肉圆及将各种动物性原料用刀背砸成茸后制成的菜肴,就是用姜计去腥膻味的。
制姜汁是将姜块拍松,用清水泡一定时间(一般还需要加入葱和适量的料酒同泡),就成所需的姜汁了。

生姜在烹调中用途很大,很有讲究,但不一定任何菜都要用姜来调味,如单一的蔬菜本身含有自然芳香味,再用姜米调味,势必会“喧宾夺主”,影响本味。俗说:“姜是老的辣”。烹调用姜不应选用新姜,老姜的味道更浓香
怎样用盐

盐在烹调中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人们常将食盐的咸味称为“百味之王”,“一盐调百味”。盐在烹调中的主要作用是调味和增强风味。烹调加盐时,既要考虑到菜肴的口味是否适度,同时也要讲究用盐的时机是否正确。学术理论认为,人的味觉可以感觉到咸味最低浓度为0.1%~0.15%。感觉最舒服的食盐溶液的溶度是0.8%~1.2%。因此制作汤类菜肴应按0.8%~1.2%的用量掌握。而煮、炖菜肴时一般应控制在1,5%~2%的范围内,因为这些菜肴食用时常和不含盐的主食一同食用,即下饭的菜,所以加盐量应该大些。

盐在烹调过程中常与其它调料一同使用,使用过程中几种调料之间必然发生作用,形成一种复合味。一般说,咸味中加入微量醋,可使咸味增强,加入醋量较多时,可使咸味减弱。反之醋中加入少量食盐,会使酸味增强,加入大量盐后则使酸味减弱。咸味中加入砂糖,可使咸味减弱。甜味中加入微量咸味,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甜味。咸味中加入味精可使咸味缓和,味精中加入少量食盐,可以增加味精的鲜度。此外,食盐有高渗透作用,还能抑制细菌的生长。制作肉丸、鱼丸时,加盐搅拌,可以提高原料的吃水量,使制成的鱼丸等柔嫩多计。在合面团时加点盐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面的弹性和韧性。发酵面团中加点盐还可起到调节面团发酵速度作用,使蒸出的馒头更松软可口。
在烹调中掌握用盐,大体有以下三种情况。

1.烹调前加盐 即在原料加热前加盐,目的是使原料有一个基本咸味,并有收缩。在使用炸、爆、滑馏、滑炒等烹调方法时,都可结合上浆、挂糊,并加入一些盐。因为这类烹调方法的主料被包裹在一层浆糊中,味不得入,所以必须在烹前加盐。另外有些菜在烹调过程中无法加盐,如荷叶粉蒸肉等,也必须在蒸前加盐。烧鱼时为使鱼肉?/ca>

« 上一篇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