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不单是响石潭一个人,很多中医学院的学生都在为如何学好中医而犯迷糊呢。大学本科就那么五年,很多人五年结束了,对中医还是糊里糊涂的,似是而非。对于如何学好中医,大家莫衷一是。在大学科班里面,大家常常听到来自民间的言论,甚至有要求取消中医的冲击,也有不知所措的彷徨。加之就业的艰辛,中医医院的西化,很多中医院校的同学们和响石潭一样,似乎充满了迷惘与无助。这里就只说说怎样学好中医。
在一篇文章中看到过这样一句话:“假如我能够左右中医的教育的话,那我就只开伤寒、内经两门课,教学生背些药对,熟悉些药物习性,尽量让学生能够快点上手,在临床中慢慢领悟中医的精髓,有是证用是方,根据经典来套,让学生们在临床中慢慢进步慢慢摸索”。这句话核心含义还是在说明中医经典的重要性,有人这样说过,“那些中医药大学的老师,固然有真才实学者,但也不乏混混之辈,有的根本就没上过临床,上课纯属照本宣科,有的看法纯属胡说八道,误人子弟之辈。不信就试试,他们的疗效在哪里?能比得上小山沟里的中医诊所里的大夫吗?我看不一定”,就响石潭个人体会来说确实是这样的,甚至我们本科时期的中医内科的一位老师上课时候大言不惭的给我们所有人说,她自己从来不吃中药的。呜呼,哀哉。这等老师,如何教好学生呢。
说到中医经典学习,下面这段话很有启迪意义:“中医要学好必须要在伤寒杂病论上下工夫,经方是中医的精髓,东垣李先生的脾胃学说是对仲景学说的有益的补充,后世火神派的扶阳学说是在仲景学说基础上进一步的发展和提高。治病务要求本,什么是求本呢?就是要紧紧抓住:后天一个脾,先天一个肾。所以东垣和火神派的学说都要深入研究。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中医也是这样。为什么过去说千方容易得一效最难求?就是说不得真传随便乱套成方是治不了病的。从高等中医药院校枯枝堆般的教材上是学不到真正的治病救人的本领的,中医是需要悟性的 ,至少也需要有一定的中国传统哲学和古文字方面的修养。不是无论哪个人下点工夫就能够学好中医的”。
那么学好中医既然经典很重要,那么如何突破,从何发端呢?且看下文,响石潭觉得颇有道理,以资参考。
治学之道,一是勤,二是恒,三是精,四是博。
勤,就是勤奋读书,医家们都强调背诵,视对经典著作的背诵是掌握中医理论的基础,再则是勤问,勤于总结;
恒,就是坚持不懈,着名医家几乎都是自学一生,手不释卷;
精,就是精研细读,反复揣摩,尤其是对经典著作,强调宁涩勿滑;
博,就是涉猎广泛,能精通各种学问,旁及各家著作,112名医家仅数据中记录的学习书目即达200多种。
从其学术构成而言又有以下特点。
熟谙经典
把握中医经典著作是学好中医的关键,因为经典著作是中医学的源头,医家的阐述发明均离不开经典著作。医家张山雷即主张学习中医应从经典入手,看《内经》、 《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必须于此精研有得,打好基础,阅读后世各家著述,才能有所依据,有所底蕴。其学术基础无一不以经典著作为根本。无论是跟师、自学、科班出身,或是由流及源,即先从背诵《药性赋》、《汤头歌》、《濒湖脉诀》、《医学三字经》(即四小经典)开始,或是由源及流,都曾精研 《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难经》、《神农本草经》等经典著作,从研究文言文开始,再参阅各家注解,通过对经典著作的熟读与深入研究,并在实 践中反复体验,甚至精研一生,最终达到得其精要,为临床工作奠定了厚实的中医理论基础。诚如周凤梧教授指出:“大匠诲人,必以规矩,学者亦必以规矩,使学者有阶可升,至出乎规矩之外,而仍不离规矩之中”,“规矩”就是经典著作中基础理论,从而明确指出,只有掌握好经典著作才能“从心所欲不逾矩”。
旁及各家为其川
很多医家都阅读过的书籍就有:《脉经》、《诸病源候论》、《千金方》、《本草纲目》、《丹溪心法》、《脾胃论》、《格致余论》、《景岳全书》、《类 经》、《医宗必读》、《内经知要》、《证治准绳》、《医门法律》、《医方集解》、《本草从新》、《证治汇补》、《温热论》、《温病条辨》、《成方切用》、 《成方便读》、《临证指南医案》、《医宗金鉴》、《医学心悟》、《本草备要》、《四言脉诀》、《伤寒论浅注》、《金匮要略浅注》、《类证治裁》、《本草经 疏》、《柳选四家医案》、《兰台轨范》、《杂病源流犀烛》、《笔花医镜》、《伤寒来苏集》、《伤寒贯珠集》、《张氏医通》、《沈氏尊生书》、《济阴纲 目》、《先醒斋医学广笔记》等。通过对医家著作的学习,丰富学养,从中受到启迪并进行创新。如岳美中教授说:“治重病大证,要注重选用经方;治脾胃病,李 东垣方较好;治温热及小病轻病,叶派时方细密可取。”这正说明了医家,通过学习前人之长而为己用的特点。
最后,作为总结,响石潭想借用傅景华老师的一句话作为核心总结,老师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不治古籍,焉能言医,不谙经典,何入医门。然医书浩瀚,如大海寻宝,茫然不觉所止。“竹密不知云欲雨,山高尽见水朝宗”。若将历代名著读一遍,医者意也,在人思虑,水到渠成,天机自现,我本无心觅良方,谁知良方逼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