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2009
04

带状疱疹的中西医治疗

  兔八哥有个带状疱疹住院的患者,治疗带状疱疹的药物及中西医治疗。

  西医主要是以抗病毒药、免疫调节剂,神经营养剂,糖皮质激素和镇静止痛药治疗,比如聚肌胞,2 mg、泛昔洛韦片 0.125g、维生素B12、阿昔洛韦软膏每日3至4次涂患部等药物治疗对症治疗,但是疗效都还是比较的慢,而中医的治疗主要是“泻”的治疗,就拿针灸来说,比如毫针治疗,可以选穴:曲池、合谷、背夹脊穴、疱疹周围,这个病人的疱疹是发在右手臂上面的,从肩部至手背上面全部都是,我看舌象:舌质红,舌苔厚腻;脉象弦数,属于脾胃湿热,应加针刺:血海,隐白,内庭,三阴交。要是是肝郁火盛就应加针刺:太冲,支沟,行间,大敦,阳陵泉。而中药治疗的方剂有龙胆泻肝汤等等,用大青叶泡水代茶饮等等。

  蛇串疮,西医又名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疱疹性、炎症性皮肤病。

  本病西医治疗常用抗病毒药、免疫调节剂,神经营养剂,糖皮质激素和镇静止痛药等;激光,窄谱紫外线局部照射,神经阻滞,微波,脉冲短波加脉冲电磁场与高电位疗法联合等物理治疗对后遗神经痛有一定疗效。但价格相对昂贵,而且糖皮质激素有较严重的副作用,对于一些合并有其他病症的特殊患者(如合并糖尿病)不宜使用。 中医治疗和中西医结合治疗蛇串疮总有效率均在80%以上,尤其在缩短病程、缓解疼痛及减少后遗神经痛等方面明显优于纯西医治疗,且费用较为便宜,易于被患者接受。对头面部重症带状疱疹和坏疽性带状疱疹的治疗具有显著优势。 中医治疗本病有很大优势,疗法各具特色又相得益彰,突出了祖国医学的特色;中西医结合治疗有广阔的发展前景,蛇串疮中医治疗和中西医结合治疗值得临床推广。但蛇串疮中医内治法的规范化及标准化,中药高效复方的筛选以及益气法和补气药在该病治疗中的运用均需要进一步研究。蛇串疮 ,病名。指皮肤上出现成簇水疱,痛如火燎,每多缠腰成串而发者。出《医宗金鉴》卷六十四。即缠腰火丹。
 

 

  蛇串疮的诊断要点
 

 

  多见于春、秋季,患者以成人居多。 皮疹好发于腰肋部、胸背部,其次为面部(尤其是额部),也可发生于四肢或其他部位。 发疹前常有轻度发热、疲倦不适、食欲不振等全身症状,局部皮肤往往先有灼热感或疼痛感。也可无上述前驱症状而突然出现皮疹。 开始的时候局部出现不规则的红斑,继而在红斑上出现簇集成群的绿豆至黄豆大的丘疱疹,迅速变为水疱。水疱疱壁紧张,表面发亮状似珍珠,内容透明澄清,周围有红晕。若干簇水疱排列成带状,各簇水疱之间的皮肤正常。皮疹呈单侧分布(左侧或右侧),一般不超过正中线。附近淋巴结常可肿大。数日后水疱内容逐渐混浊,被吸收,干涸,结痂;或部分破裂,形成糜烂面,以后干燥结痂。痂皮脱落而愈,局部遗留暂时性的淡红斑或色素沉着,一般不留瘢痕。 偶见发生大疱或血疱,甚至坏疽者。也有仅出现红斑、丘疹而不发生典型水疱者。此外,极个别患者可双侧均发生皮疹。 自觉不同程度的疼痛及灼热感。 皮疹发生于面部(尤眼部)者,病情较严重,常引起剧烈疼痛,并可损及眼球各部,甚至失明。应特别注意。 病程约2—3周,能自愈,愈后一般不复发。但少数患者(尤老年患者)皮疹消退后,疼痛仍可持续1—2个月,甚至更久者。
 

 

  蛇串疮的辨证分析
 

 

  蛇串疮多因情志内伤,肝郁化火,以致肝胆火盛;或因饮食失调损伤脾胃,或忧思伤脾,则脾失健运、湿浊内停、郁久化热,以致湿热内蕴;兼外受毒邪,则湿热火毒熏蒸皮肤而发疹。
 

 

  辨证主要辨肝胆火盛和湿盛,可根据皮疹之表现及全身见证予以辨别。临床以肝胆火盛型为多见。皮疹大部或全部消退后,局部仍疼痛不止者,多属气滞血瘀;而老年患者疼痛日久亦有属气血虚者,应注意辨别。本病的主要治疗方法是泻肝火、利湿热,并宜结合外治。
 

 

  蛇串疮的辨证论治
 

 

  肝胆火盛型【证见】 皮肤上出现红斑、簇集性水疱,自觉灼热疼痛,伴有口苦,咽干,口渴,烦躁易怒,小便黄赤,大便于结。舌质红,苔薄黄或黄腻,脉弦滑或弦数、弦滑数。
 

 

  【治法】 泻肝火,利湿热。
 

 

  【方药】
 

 

  1.主方龙胆泻肝汤(李东垣方,录自《古今医方集成》)加减
 

 

  处方:龙胆草、黄芩、泽泻、车前子、大青叶各12克,柴胡、栀子、木通各9克,生甘草5克,生地黄、板蓝根各30克。水煎服,每日1剂。
 

 

  便秘者,加大黄12克(后下)。疼痛较甚者,酌加化瘀通络之品,如延胡索9克、乳香、没药各6克,丹参15克等,或三七末3克(冲服)。兼血热而出现血疱、坏死者,可加水牛角30克(先煎),牡丹皮、紫草各12克等。
 

 

  2.中成药
 

 

  (1)龙胆泻肝丸,口服,每次6克,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
 

 

  (2)抗病毒口服液,口服,每次1支(10毫升),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
 

 

  (3)龙胆泻肝颗粒,口服,每次1—2包(4—8克),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
 

 

  湿盛型【证见】 皮肤淡红斑,水疱破溃,糜烂,渗液较多,伴有口不渴或渴不欲饮,纳呆,腹胀,大便溏。舌质淡红,苔白厚或白滑,脉濡缓等。
 

 

  【治法】 燥湿清热,理气和中。
 

 

  【方药】
 

 

  1.主方除湿胃苓汤(吴谦等《医宗金鉴》)加减
 

 

  处方:苍术、白术、厚朴、延胡索、木通各9克,车前子、泽泻各12克,滑石、土茯苓、板蓝根各30克,陈皮、生甘草各5克。水煎服,每日1剂。
 

 

  疼痛较甚者,酌加乳香、没药各6克,丹参15克,或加三七末3克(冲服)。
 

 

  2.中成药抗病毒口服液,口服,每次1支(10毫升),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
 

 

  气滞血瘀型【证见】 皮疹大部或全部消退后,局部仍疼痛不止,伴有夜眠不宁,精神疲乏。舌质黯红,或舌尖边有瘀斑,苔白,脉弦。
 

 

  【治法】 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方药】
 

 

  主方柴胡疏肝散(张介宾《景岳全书》)加减
 

 

  处方:柴胡、赤芍、枳壳、香附各12克,丹参15克,鸡血藤30克,延胡索9克,川芎、陈皮、生甘草各6克。水煎服,每日1剂。
 

 

  如疼痛较甚,舌有瘀斑者,加桃红、川红花各9克,三七末3克(冲)。
 

 

  气血两虚型【证见】 皮疹消退后仍疼痛日久者(主要见于老年患者),伴有面色发白,气短,纳呆,神疲乏力,夜睡难寐。舌质淡,少苔,脉细或弦细。
 

 

  【治法】 调补气血,重镇安神,佐以化瘀止痛。
 

 

  【方药】
 

 

  主方八珍汤(薛己《正体类要》)加减
 

 

  处方:党参18克,白芍、丹参各15克,白术、茯苓各12克,当归、川芎各9克,炙甘草6克,三七末3克(冲),龙骨、牡蛎、珍珠母各30克(先煎)。水煎服,每日1剂。
 

 

  蛇串疮的外治法
 

 

  一般不宜挑破水疱。
 

 

  1.水疱未破者,可用双柏散、青黛散、金黄散或二味拔毒散,冷开水调搽;或用紫金锭与云南白药各半,冷开水调搽;也可用五妙水仙膏点涂。
 

 

  2.水疱已破糜烂者,可用青黛散油外涂。
 

 

  3.个别患者渗液较多者,可用板蓝根、银花叶、木贼、虎杖、野菊花、黄柏各30克,煎水待冷湿敷。

« 上一篇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