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2009
02

慢性肾衰竭的发病机理

  慢性肾衰竭进行性恶化的机制 其机制目前尚未完全弄清楚。肾功能恶化与基础疾病的活动性无疑地相关。但尽管基础疾病已停止活动,如GFR已下降到正常的25%左右,则肾功能会继续不停地减退,直到出现尿毒症,其减退是通过一个共同的途径。

  目前多数学者认为,当肾单位破坏至一定数量,剩下的“健存”肾单位的代谢废物排泄负荷增加,以维持机体正常的需要。因而代偿性发生肾小球毛细血管的高灌注、高压力和高滤过(肾小球内“三高”)。而肾小球内“三高”可引起:①肾小球上皮细胞足突融合,系膜细胞和基质显著增生,肾小球肥大,继而发生硬化;②肾小球内皮细胞损伤,诱发血小板聚集,导致微血栓形成,损害肾小球而促进硬化;③肾小球通透性增加,使蛋白尿增加而损伤肾小管间质。上述过程不断进行,形成恶性循环,使肾功能不断进一步恶化。这就是一切慢性肾脏病发展至尿毒症的共同途径。

  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n,AⅡ)在肾衰进行性恶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肾小球内“三高”时,肾素,血管紧张素轴的活性增高,而AⅡ是强有力的血管收缩物质,不论是全身循环AⅡ增多引起高血压,还是肾脏局部AⅡ增多,均可导致肾小球毛细管压力增高,引起肾小球肥大,继而引起肾小球硬化。此外,AⅡ还与血压无关地引起了下列作用:①参与了细胞外基质(ECM)合成,而ECM的过度蓄积则会发生肾小球硬化;②AⅡ会增加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CF)、白细胞介素-6(IL-6)、血小板活化因子(PAF)、血栓素A2(TXA2)等生长因子、炎症因子和纤维化因子的表达,而TGF—β1是肾脏ECM合成和纤维化的决定性介质,会促使发生肾小球硬化。

  AII使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增高,会引起肾小球通透性增加,过多蛋白从肾小球滤出,近曲小管细胞通过胞饮作用将其吸收后,可引起肾小管损害、间质炎症及纤维化,以致肾单位功能丧失。研究显示,在培养中的近曲小管细胞吸收白蛋白后,可使生长因子、炎症因子和纤维化因子的表达增加。目前认为,蛋白尿是肾衰进行性恶化的一个重要因素。

  近年认为肾衰恶化速度与遗传有关,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与肾功能减退的速度有重要关系。

« 上一篇下一篇 »

相关文章: